top of page

因祂有說不盡的恩賜!

  • Writer: 楊學義牧師
    楊學義牧師
  • Oct 1, 2024
  • 6 min read

Updated: 5 days ago



踏進十月,適逢一年一度加拿大感恩節。一曲〈恩典太美麗〉(盧永亨作品)道盡筆者心聲,歌詞鏗鏘有力,扣人心弦。


這天同聚於主聖殿,來數算我主恩典;

祂以性命來使我完全、來使我兩眼重見光線!

這天同聚於主聖殿,來數算我主恩典;

祂賜盼望重生的泉源,還給我勇氣面對挑戰!

恩典太美麗,無甚麼可取替,唯求將心全然給主來彰顯主愛多珍貴;

終生愛神,傾心傾意愛別人,才覺生命沒有枉費!

這天降服於主腳前,留心聽我主差遣;

深信這日勞苦不徒然,神終會賜我榮美冠冕!

衷心去讚頌神極重的恩惠,獻我一生傳揚福音,來證實主愛何寶貴;

請觀看稻田,主的莊稼在面前,遼闊收成沒法估計!

忠於使命,不惜一切來回應,能事奉祢是最尊貴!


TEXT / 楊學義牧師



那優美的旋律還縈繞耳畔,腦子裏立時浮現着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後書》9章15節說的一句話:「感謝神,因祂有說不盡的恩賜。」心中不禁漾起一股暖流,無盡感恩油然而生。上主的恩典不但「說之不盡」,更是「難以形容」(英文《聖經》一般譯作"indescribable"),溢於言表。


這節經文的背景可見於《哥林多後書》8至9章,頗有意義。保羅去信哥林多教會鼓勵他們要履行過去一個「捐貲認獻」的承渃。當時小亞細亞的眾教會紛紛推動慈惠募捐,為幫助在猶太地區因遭飢荒陷於貧困的信徒。哥林多教會在經濟能力上綽綽有餘,並有樂於參與賑濟之心,早於一年前已立志解囊相助,卻遲遲未見實際行動。相對之下,馬其頓的眾教會雖然身處極度貧乏之中,卻在慈惠捐款上不甘後人,堅持要在供給聖徒的恩情上有分,按着力量甚至超過了力量甘心樂意捐助,顯出樂捐的「厚恩」。他們見證了慷慨施與本身就是恩典,確實難能可貴。保羅藉馬其頓教會積極的行動、勸勉哥林多教會說:「我說這話,不是吩咐你們,乃是藉着別人們的熱心,試驗你們愛心的實在。」(詳見《哥林多後書》8章1-8節)


綜合上述兩章經文保羅苦口婆心有關樂捐的教導,下列四個要點,值得深思:


•恩典的榜樣——愛心施捨建基於基督的榜樣。「主耶穌基督本來富足,卻為我們成了貧窮,使我們因祂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8章9節)


•意行要合一——願意奉獻發自內心,不是出於勉強,但須表裏一致,才蒙上主喜悅(8章11-12節;9章5及7節);愛心不可誇誇其談、華而不實。留心積極行善,「不但在上主面前,在人面前也是這樣。」(8章21節)


•施與為均平——慷慨捐輸,互補不足,為要達致「沒有多餘、也沒有缺乏」的「均平」。受惠的一方、不是永遠只顧接受,要想將來或有餘力可以施與;施捨的一方、亦非永遠都是付出,總有可能有朝一日落在困境、需要謙卑接受別人的恩惠(8章13-15節)。


•樂捐如撒種——實踐甘心樂意行善,其中包含一個憑信心經歷上主恩典的過程。「行善積福」的概念並非不好,卻不符合《聖經》的教導,因為行善最終目的並非為自己的福蔭着想。保羅的教導是更多甘願為別人的需要擺上自己,就更多經歷上主賜福;得蒙恩典更多、凡事常常富足,不是由於善有善報,而是得着格外的力量,可以多行善事。原來施捨付出並非損失,卻像農夫撒種,或如投資之道:「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那賜種給撒種的是上主。上主要大大使用凡甘願樂捐的人,多結「仁義的果子」。施與的、受惠的,一同經歷上主恩典,一同為蒙受的恩典感謝上主、將榮耀歸與上主(9章6-14節)。


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後書》6章1節有這樣直截了當的勸勉:「不可徒受主的恩典。」上述對於「樂捐行善」的教導,十分適用於基督徒所有的事奉。甘心樂意事奉上主,基本上是由於心被上主恩典所感,要逼切回應上主的大愛。「因祂有說不盡的恩賜」就是事奉最大的推動力。基督徒往往事奉流於表面,偏重於自我表達和當眾表揚,以培養個人興趣、發揮個人所長為事奉主要原因;甚至有人把事奉「企業化」,以個人得失、個人榮辱為重。更有人以事奉/使命為名,私利為實,利用「福音」為旗幟,不擇手段,如英語所說"the ends justify the means",十分可惜。變了質的事奉,焉能得上主喜悅?


筆者在過去三年多經歷上主「難以形容」的恩典,謹此略說一二,願一切榮耀歸與上主。回顧2021年8月初,筆者因為不慎失足嚴重受傷,導致右膝四頭肌腱斷裂,迄今已逾三年,尚未復元,漸漸體會「上主恩典夠用,祂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引自《哥林多後書》12章9節)是甚麼一回事。當初一切工作被逼停頓,被困家裏抱恙臥床,終日飽受肌肉神經刺痛之苦。在乏力無助的頭半年,最享受的莫過於家人無微不至、悉心的照顧,更不乏教會很多肢體關愛備至,不時惠贈美食,甚至有教會姊妹連續三個多月每週四次送下親自烹飪的老火靚湯及餸菜;那時未及逐一答謝,只在自己的手機上隨筆銘記、聊表感激:


「百味千色,難敵愛心,情深義重,撥動心弦。

無助乏力,擧步維艱,及時之雨,遠勝珍饈。

味非在食,貴在真情,情之所至,如劈金石。

感恩銘記,溢於言表,履躬主愛,無不動容。」


很難理解自己如何度過那些難捱的日子;忍耐是最難學習的功課,情緒低落在所難免;若不是上主憐憫眷顧,早已灰心喪志了。肉體上的「痛」確實難受;雖然不至於痛不欲生,但要忍受肉體上像受刑般的痛苦談何容易,並要克服心靈上受創的痛更是苦不堪言。起初三個月,專科醫生已提供最強的止痛藥方,再加上適量的安眠藥,可是效用不大,右腳肌肉神經仍然不斷刺痛、難以安睡。過去三年多以來,一直學習與「痛」共存,稍能領略《詩篇》119篇65-72節的意思:「我未受苦以先、走迷了路;現在卻遵守你的話(67節)。我受苦是與我有益、為要使我學習你的律例(71節)。」最重要不過的,是因為基督曾為我們捱「痛」受苦;「因祂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祂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以賽亞書》53章5節)


相信沒有正常人以「痛」為樂。有不少人會忍「痛亅割愛,或為要達成某些目的而咬實牙根、甘願忍「痛」。更有不少人耗盡金錢買醉消愁,為求暫解心靈痛苦。逃避痛苦乃人之常情。基督徒往往傾向追求一個趨吉避凶、安逸「無痛」的基督信仰。仔細查考《聖經》,不難發現「痛」是信徒生命成長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彼得前書》4章1-2節:「基督既在肉身受苦,你們也當將這樣的心志作為兵器;因為在肉身受過苦的,就已經與罪斷絕了;你們存這樣的心,從今以後、就可以不從人的情慾,只從神的旨意、在世度餘下的光陰。」克意追求「無痛」 "pain-free"的信仰,可能已經不自覺地偏離《聖經》的教導。


猶記得從前拜讀名作家Philip Yancy與Dr. Paul Brand合著"The Gift of Pain"一書,闡明"Pain"「痛」是上帝給人的禮物/恩典。雖然「痛」並非人所羡慕嚮往之物,卻是人不能缺乏的「警號」。Dr. Paul Brand曾專門為Leprosy麻風病作深入研究,發現患病者不斷受皮膚傷害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喪失「痛」的知覺。他指出人的神經系統若沒有「痛」,人就恐怕活不成人了。「痛」其實是上帝賜人的恩典。原來「痛」是有益處的;是上帝喚醒人的「警號」。對筆者來說,「痛」讓我學習謙卑自己;「痛」也讓我學會感同身受;藉着「痛」、更讓神的大能力在我的軟弱上顯得完全。


雖然膝痛仍在,至今未可行走自如,情況亦未見明顯好轉,每逢出外要用拐杖,步伐比前緩慢得多,但上主讓我有能力為福音去得更遠。本月感恩節的前一個星期,已經再度踏足印尼參加跨文化宣教事奉;在過去兩年之內,這是第五次手拿着拐杖遠赴印尼宣教之旅,每次行程都是為期一個月,而且越走越感興奮!感謝上主,因祂有說不盡的恩賜,讓我再三體會保羅所得的人生祕訣:「我靠着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立比書》4章13節)


《恩典太美麗》歌詞末句說得真好:「能事奉主是最尊貴!」



關於楊學義牧師

楊學義牧師在70年代初由香港移居溫哥華,1988年蒙召被差往澳門宣教,曾在港澳地區植堂牧會7年。1998年在維真學院神學畢業後被差派往北三角洲區開荒植堂,在陽明山華人神召會牧會8年,期間由加拿大神召總會(PAOC)按立牧職。往後15年,先在列治文華人播道會擔任領導牧師11年,後在基督教頌恩堂牧會4年。現任K-PACT Canada Mission Association加拿大福音差會(印尼跨文化宣教)總幹事,讓更多印尼人得聞福音。

分享內容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