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初心不改,事奉永不歇 劉建良牧師 Francis

  • 關美靈
  • 2 days ago
  • 7 min read


這位6呎2吋高的長腿牧師事奉心志跟他的身高一樣,長時間不言倦地事奉,帶着高昂遠大的心志,繼續堅持初心,不論面對多少挑戰,仍忠心事奉,永不言退。


TEXT / 關美靈 PHOTO / 受訪者提供



立志事奉:從信仰萌芽到全職牧會

劉建良牧師是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將軍澳堂主任牧師,他的信仰旅程始於幼年,自小就讀於基督教學校,對上帝的信仰深植於心。他回憶道:「我小學時已經覺得團契的生活很開心,有導師關心我們,從小就相信上帝的存在。但到了中學時期,我學了不少壞事,開始厭惡自己的行為,於是我向上帝禱告:『我不想再這樣下去,我相信祢,所以我要做一個真正的基督徒。』」

他在17歲時從香港遠赴加拿大讀書,進入McMaster University 修讀純數學。他回憶道:「初來時,我對這裏充滿好奇,特別是初次看到雪花飄落的美景,在40後的今天,仍記憶猶新。」


在1985年的加東華人基督徒青年冬令會,當時講員張子華牧師呼召在場青年人全時間奉獻給上帝。他記得當時心志堅定,深知大會主題「未得之地」意味着生命中仍有許多「未得之地」,唯有全心全意奉獻給主,方能獲得最大祝福。那時劉牧師第一個站起來,公開決志要成為牧者。他心志堅定,相信這是上帝對他的召命。他引用《羅馬書》12章1-2節:「將身體獻上,當做活祭」,決定將一生奉獻給上帝。「既然我所有的一切並非我所配得,上主賜予我如此豐盛的恩典,我該如何回應祂的呼召?答案只有一個:全時間奉獻,奉獻我所有!」那一年,他19歲。


在多倫多的求學歲月,他結識了一群從香港來的教會前輩,因當時大量香港青年人赴加升學,故成立了多倫多中華循道會,劉牧師也是創堂成員之一。畢業後,他在基督使者協會擔任行政同工,並跟隨錢北斗先生學習事奉,也與當時的大專部同工王龍朗弟兄共事,為他未來事奉建立良好的基礎。一年後,他選擇回到香港。「我對香港和中國有很深的負擔,覺得應該將自己的生命奉獻給上帝使用,所以選擇回到香港。」


回港後,他先在中學任教三年,隨後入讀中國神學研究院,並於1996年獲得道學碩士學位,正式展開他的牧會生涯。在循道衛理聯合教會的三十年事奉中,他被派往九間堂會服事,從北角衛理堂、安素堂、信望堂到麗瑤堂,他不斷在不同崗位上發揮影響力。


談及牧會的挑戰與困難,他表示:「最令我感到難過的,是教會內部的不合一,以及有弟兄姊妹選擇離開教會。這比任何其他困難都更讓我感到痛心與失落。」然而,他並未因此動搖初衷。每當面對挑戰,他總是祈求上帝賜予力量,並立志解決堂會最棘手的問題,勇敢承擔責任。他的事奉哲學是:「願意處理最困難的事情,願意面對最艱鉅的挑戰。」這種精神,貫串他整個牧職生涯。


回顧這三十年的事奉,他形容自己的牧職生涯如同一首詩歌,充滿恩典。他即將出版的新書《牧職如歌》,正是對這段旅程的最佳總結。


AI時代的牧者:科技與信仰的結合

即將踏入60歲的劉牧師,並未因此停下學習的腳步。他特別關注AI(人工智能)如何影響基督教界,並積極思考如何將現代科技融入教會事工。他指出:「這個時代的教會,若不與科技接軌,將會被浪潮所掩蓋,失去了好好傳揚福音的機會。」


他認為AI可以大大提升牧養的效率,他分享道:「我自己每一天都用AI,譬如回覆電郵,或者是做一些思考、整合,甚至深度研究、寫信,有時用來幫助設計活動的名稱、內容、宣傳物資等,總之,我每天都會應用,真的省了幾十倍時間。例如寫推薦信,以前可能要用上一小時,現在是幾秒就完成了。」


他坦言:「教會往往對科技投資不足,但AI的應用能幫助牧職工作更有效率,節省大量時間,如提升行政效率、幫助牧者處理事工、提供更深入的《聖經》研究等。」他希望透過講座及培訓,讓更多牧者掌握AI工具,並在教會內推動數碼轉型。


然而,AI的應用並非毫無風險。他提醒教會需要謹慎應用,以確保AI不取代人與人之間的真實關係,並在倫理道德上維持《聖經》的價值觀。「科技只是工具,最重要的是如何使用它來榮耀神,而且要小心其內容的真確性,有時會出現假資訊,AI生成的圖片亦可以是欺騙人的工具,每個人都要小心應用。」他強調,教會應該積極探索AI的可能性,但同時也要堅持以人為本,確保科技的應用能夠真正促進信仰的深化,而不是讓人與神、與彼此的關係變得更疏離。

劉牧師現正積極透過講座、工作坊、線上課程等方式,裝備全球的牧者和信徒,使他們不僅能夠理解AI,也能運用AI來事奉。「AI時代的牧者,應該成為連接信仰與科技的橋樑,讓教會在數碼時代繼續發光發熱。」



家庭與事奉:父親的角色

過去三年來,劉牧師與家人分隔兩地,孩子在加拿大多倫多讀書由太太照顧,而他仍堅守在香港的牧會工作。這段時間雖然漫長,但他透過科技與孩子保持緊密聯繫。他謂兩兄弟都很像他,不僅堅強,也十分重感情。「這可能是他們最像我的地方。」


維繫親子關係的秘訣在於每天的陪伴,即使是透過螢幕,也要維持對話。「每天我們都會視訊或通話,已經持續了三年。他們做功課時,我也會關心他們有沒有遇到困難,問問他們學校發生甚麼事,這些都是日常的交流。每次與孩子通話,聽到他們的聲音,都是我的安慰。雖然科技讓我們能夠保持聯繫,但親身陪伴的缺失仍是無法彌補的,無法親身陪伴孩子成長依然是我心中的遺憾。」


除了遠端陪伴,他也珍惜每次赴加拿大探望孩子的機會。「每次見面,我都會帶他們去玩,不管花多少時間、金錢,都值得。」他回憶起剛過去的冬天,帶孩子們去Blue Mountain滑雪,讓一家人留下珍貴的回憶。


然而,分離總是令人心酸。「最難過的時刻,是每次我回香港時,弟弟會主動坐在我腿上,緊緊靠着我,不願離開。但當我必須離開時,他會強忍淚水,說完再見就轉身走開,從不回頭,因為他知道自己會哭。」劉牧師感慨道:「有一次在機場送機時,他說完再見就毅然轉身離去,因為他不想讓我看到他的眼淚。」


面對長期分離的挑戰,劉牧師深信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們明白自己的使命。「我要讓他們知道,爸爸不是無緣無故不陪着他們,而是因為有上帝託付的使命在身。」他坦承這段時間內心有失落,但也在上帝的帶領下學會交託。「每次離別都令人難捨,但我相信上帝會看顧我的孩子,祂的恩典永遠足夠。」


對於許多同樣需要在兩地奔波的「太空人家庭」,他給予誠摯的鼓勵:「這樣的生活不容易,甚至可能會感到孤單、抑鬱,但千萬不要獨自承受。如果有情緒低落的時候,一定要找人傾訴,與家人分享,切勿報喜不報憂。」他提醒許多人在異地遇到困難時,往往不願讓家人擔心而選擇隱瞞,但這反而可能讓自己陷入更無助的境地。「學習分享,學習依靠,不只是對家人的信任,更是對上帝的信靠。」


移居加拿大的展望:不止息的服事

退休後,劉牧師決定移居加拿大與家人團聚,並在當地繼續事奉。他觀察到初來加拿大的香港信徒面對不同的挑戰,例如文化適應、語言障礙,以及尋找屬靈群體的困難。為了幫助新移民適應信仰與生活,他與一群牧者早年成立了「移加有朋友」這個組織。


「幾年前加拿大政府推出Stream A/B救生艇移民政策,這個平台旨在幫助新移居加拿大的香港人,現在已經有千多個家庭被接待了,希望幫助他們來加第一步能順利適應,和跟他們分享信仰。我們希望透過現在的網絡和關係,可以繼續去牧養香港人,令他們更加團結,得到教會的關心和祝福。我們的目標是提供屬靈支持,並幫助信徒找到適合他們的教會,讓他們在新環境中繼續成長。」


他笑着說:「其實我並沒有真正的退休計劃,只要上帝還給我機會,我會繼續事奉,或許未來會成為一位AI牧師透過科技幫助教會迎接 AI 的大時代吧!」


結語:時刻緊記「將身體獻上當做活祭」

從年輕時的決志到三十多年不變的牧會初心,劉建良牧師用一生見證了上帝的恩典。他引用《腓立比書》 3章12-14節作為對自己事奉的總結:「這並不是說,我已經得着了、已經完全了;而是我竭力追求,朝着上帝在基督耶穌裏召我來所預備的獎賞。」


劉牧師虛心地說:「作為一個擁有幾十年牧會經驗的香港牧者,來到加拿大就不可以用香港的那套,反而要虛心學習。心態上不能沒有改變,才能好好適應不同的文化。我時刻緊記的經文,永遠都是我19歲時受上帝呼召我的那句金句: 「將身體獻上,當做活祭」。無論將來做甚麼,我一生都是這樣立志,我一生都是牧師,一生都是全時間奉獻,全職事奉,從來沒有改變。」


「我會每五年定一個目標,現在的目標就是在這五年裏建立穩定的生活,希望能夠適應學習在加拿大事奉。我更希望maximize自己的事奉,透過AI科技追求做一些更宏大的事,即是要夠闊、夠廣、更深,要夠impact。既然人生那麼短,我怎知道甚麼時候離開,為何不夢想去做一些宏大的事,能夠祝福更多人呢?我沒有定下退休的年齡,且看健康情況,只要一日能夠在講台上宣講上帝的道理,我都會繼續與弟兄姊妹同行,能夠講的我都會繼續講下去。」

分享內容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