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銀髮好僕人:不要抱怨一代不如一代

  • Writer: 陳永盛牧師
    陳永盛牧師
  • Oct 31, 2024
  • 3 min read

Updated: 5 days ago



TEXT / 陳永盛牧師



主題經文:

不要說,先前的日子強過如今的日子,是甚麼緣故呢?你這樣問,不是出於智慧。(《傳道書》7章10節)


常常聽見年長者抱怨:現在世風日下,不如以前的世代。今天的孩子怎麼回事啦?他們懶惰、叛逆、自私、不尊重長輩,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其實這樣的抱怨可以追溯得到,從古希臘時代就開始。蘇格拉底抱怨當時的孩子奢侈、沒有禮貌、藐視權威、不尊重長輩、愛說話不愛運動;他們是家庭的暴君而不再是僕人,翹起二郎腿,對老師態度暴虐。


亞理斯多德抱怨當時代的孩子,因為沒有經歷過生活壓力便自以為是,自以為無所不知,一點也不謙虛。年長者常常看不慣當代孩子追求的時尚、音樂、科技、工作倫理和態度。60年代的人被上一代認為是「嬉皮士」,80年代被上一代說是「草莓族」(編按:指年輕人像草莓般空有外表,卻難以承受壓力與挫折),而千禧年的人被上一代定性為「媽寶」。其實,這樣的看法存在偏差。


古代一個有錢人家養了很多鳥,一個朋友來拜訪,看見白鶴就問養鳥人是甚麼鳥。養鳥人騙他是尖嘴老鴉;再問鵜鶘,養鳥人說是尖嘴老鴉的兒子;又問白鷺,養鳥人騙他這是尖嘴老鴉的孫子。這人自我感慨地說:「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心理學家約翰・普羅兹科(John Protzko)作了研究,認為一代不如一代的想法部分原因是人記憶的偏差。人對過去的記憶不像錄影全盤記下,而是有選擇性,並且常常記着最美好的一面。同時記憶受到現在情況的影響,用現在自己的狀況來投射對以前的記憶。自己現在愛讀書,就認為以前年輕的時候大家都愛讀書,因此而批評現在的年輕人不讀書等等。如果我們以自己目前(已經年長)的情況為標準來評半年輕人,那麼崇尚權力、文化水平高、智力水平高的人,就會拿這些條條框框來苛求年輕人。這是網絡調查3,458名成年人後所得出的結論。


另外,造成這種抱怨的原因,還有社會規則多是由年長者所定,他們更有話語權,於是對現在價值觀的改變難以接受,對新事物難以適應和融入。這也使年輕人反過來說年長者是老古董。

這些一直流傳的固有說法,《聖經》告訴我們那是沒有智慧的。為甚麼呢?這種心態有甚麼危害呢?我們忘記神在每一個世代掌權,如果我們怪現在的世代不如以前,其實我們是在懷疑神的掌權。其次,我們有這種先入為主的成見,帶着有色眼鏡看人,會影響跟年輕人的交流和關係。沒有人喜歡聽批評挑剔的話,年輕人不願意進教會的其中一個原因,往往就是無法受到年長者的肯定、尊重、信任和重用。這不利於信仰的傳承和教會的延續。


我們總覺得自己比年輕人有經驗,非要按照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年輕人,而沒有看到社會改變、思想改變,其實是對之前世代的一個矯正,當然有時難免會矯枉過正。鼓勵、提醒和禱告就是最好的方法,未來是年輕人要自己面對的,重要的是他們有信靠和敬畏神的心。抓住這個核心價值,其他不必太強求。作為年長者,自己信靠神,多關心這個世代的改變,了解根源,才能為這個世代守望禱告,並且交托給掌權的主。



關於陳永盛牧師

出生廣東的基督徒家庭,從小參加教會。大學期間重生,畢業後從事臨床醫療工作,同時與同工建立家庭教會,接受美國神學院在內地的培訓。

分享內容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