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破局思維 把握「借力加力」福音機遇 林以諾牧師

  • Cherry
  • Aug 25, 2024
  • 5 min read

Updated: 5 days ago



主耶穌回來的日子近了,聖徒要加快傳福音的腳步,為主搶救更多生命;但疫情擊退了我們的進度,加上科技使世界轉得快上加快,我們可怎樣快馬加鞭,追上步伐?

《傳道書》說:「有人攻勝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抵擋他,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4章12節)林以諾牧師最近有一趟「借力加力」的事工體會,透過《天使心》平台與心繫大使命的信徒分享。


TEXT / Cherry PHOTO / 受訪者提供



有異於太極拳的「借力打力」,「借力加力」是借助對方的力量,令事情達致更豐碩的成果。一場楝篤笑crossover管弦樂的佈道會,令林牧師驚嘆「借力加力」的威力。


跨界合作 福音大豐收

這趟基督教界與管弦樂界的跨界別合作,源自兩位音樂家主動邀請。數年前林牧師的機構參加了全球最大的商業網絡機構Business Network International(BNI),「BNI的方針是結連全球企業互惠互利,很多中小企加入成為會員。我是以非牟利機構負責人的身份參加,看看我可從他們的理念中發掘到甚麼得着。」他解釋說。


今年年初有兩位音樂家在朋友穿針引線下找上林牧師提出合作。「他們每年都邀請全球頂尖的演奏家到香港表演,已落實今年七月在文化中心演出。雖然兩位音樂家都不是基督徒但也不抗拒基督教,容許我在台上講福音和呼召,於是我們嘗試將楝篤笑結合管弦樂演奏,將賣票的收益捐給慈善機構。」林牧師坦白地指雙方是各取所需,林牧師看中在文化中心大場地佈道的機會而願意義務演出,對方則看中林牧師講楝篤笑的號召力,就這樣促成全香港首個楝篤笑大型管弦樂的音樂會,還為它起了一個貼題的名字:「估你唔到」。


「其實我最初也在想是否會有觀眾入場,一來門票索價200至300多元,二來我們沒怎樣宣傳,三來撞正鄭秀文演唱會補場;豈料全場有九成觀眾,實在非常感恩!」更難得的是林牧師和音樂家們合作愉快,即使互不熟悉對方的專長領域,仍出於尊重和信任而樂於遷就和配合。「所以這次『借力加力』的合作極之成功,好評如潮,無論想帶親友聽福音或聽管演樂演奏的觀眾都滿足離場。」


與非信徒合作 締造福音機會

疫情後全球的社會氣候出現大變化,而香港面對的挑戰包括經濟復甦緩慢、移民潮等。林牧師認為相對於商界和藝術界為克服難關、追求突破而靈活求變,願意就時代變遷而調整宣教策略的教會不多,又或者即使肯變也只是非常緩慢且微小的改變。「現在香港的經濟情況不理想,機構間跨界別合作的意願比經濟好時更高。例如找我合作的管弦樂團,以往他們獨力舉辦演出也足以大收旺場,怎會想找我加入?但他們知道今年沿用過往的模式必定『出事』,才想到邀請我合作,而我這邊也節省了很多資源。以前我的團隊辦佈道會從構思、製作、宣傳全都『一腳踢』,但『估你唔到』大部分工作都是主辦單位做,我只須專注寫好楝篤笑內容。他們舉辦音樂會的經驗豐富,固然做得有聲有色,而我也福音大豐收。『借力加力』善用彼此的強項來增加市場的佔有率,這就是它有威力的地方。」


林牧師強調「借力加力」的對象不一定要教內群體,教會與非信徒群策群力,不止是一個活出見證的好機會,也讓未信者一起經歷神的恩典,將福音種子撒播到他們的心田。「很簡單,大部分台上的管弦樂手都不是基督徒,但從綵排到演出他們被逼要聽我講耶穌,哈哈!」他打趣說,然後分享一個教會藉着舉辦社區活動而帶區議員信主的見證:「阡陌教會每逢舉辦聖誕節嘉年華都會邀請鄰近的區議員出席。其中一位區議員信了耶穌,他在台上分享見證說:『我親自經歷只要教會為活動時的天氣祈禱,連雨水都立刻收掉。事情那麼奇妙,怎到我不相信是神的能力?』假如教會只選擇信徒合作,無疑等同抹走未信者認識耶穌的機會。」


要擊破的四大固有思維

「教會『以不變應萬變』的方針,早已符合不到今時今日的社會實情。」林牧師坦白地說。他指教會如欲迎接甚至創造「借力加力」的福音機遇,必須打破以下的思維高牆:


一、非信徒與我們信仰不同,怎可能合作?

「保羅寫《加拉太書》就是因為加拉太教會的信徒被猶太化的師傅所迷惑,所以他提醒信徒不應將教會猶太化。假如我們帶着牢不可破的《舊約》文化,不是排他就是要非信徒改變來配合我們,令文化成為攔阻,福音怎可能外傳?戴德生得以成功帶中國人信耶穌,因為他打破了自己的西方文化,束長辮、穿華服、操華語來傳福音。《聖經》的核心原則當然要緊守,但文化層面的原則絕非一成不變的。教會要思考如何改變所謂『原則』來跟非信徒合作,才可以藉着更廣闊的層面傳福音,彼此交流專長。」


二、人需要放假休息,錯過福音機遇在所難免

「商界的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即使他們放假休息也會隨時留意有否商機出現;這是他們自然而然的生活模式,發掘商機就是他們的DNA。只要牧者和會眾的DNA是傳福音,無論上班或旅行、在教會或在外國,自會何時何地都把握機會傳福音;可惜今日許多教會的DNA是忙於維繫會眾和應付日常會務。教會是地上唯一會傳福音的群體,也是神賦予教會的獨特使命;如果教會不敏銳於把握傳福音的機會,還有誰會去把握?」


三、教會非常重視《聖經》教導,已足夠裝備會眾帶人信主

「不少教會非常重視查經,但沒有認真下工夫應用聖經原則。其中一個最常見的情況就是教會對事奉人員的要求極低,只要有人願意事奉便心滿意足,不敢或甚少向他們提供專業訓練。我曾經應邀到一間教會講道,竟然全程沒人接待過我,態度極之冷漠;這顯然不止是招待人員的質素問題,而是整間教會的氛圍問題。新朋友又怎可能在這麼沒愛心的教會看到耶穌,被祂吸引?保羅訓勉提摩太說:『你當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悅,做無愧的工人,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摩太後書》2章15節)任由事奉人員得過且過,便是沒有認真運用聖經原則的好例子。我再舉例,耶穌教導我們要說祝福的話,但有些信徒只懂批評未信者犯罪。當不懂應用聖經原則的人走進未信者的群體,怎會成功帶人信耶穌?」


四、教會還未Ready出去尋找福音機遇

「如果教會一直停留在安舒區,只顧着內部牧養而沒有走進社區,這樣教會很難成長,與非信徒的距離也越來越遠,結果更難傳福音。其實在弟兄姊妹間講信仰沒甚麼挑戰性,因為他們一定認同《聖經》,反而向非信徒講福音才是真正的磨刀機會。我試過被新朋友問《聖經》問到『口啞啞』,對方有些疑問我連想也沒想過!所以與其原地踏步期望有一天ready,不如離開安舒區逼教會成長。」


分享內容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