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絕處奇逢的啟示( 三)醫治一個「躺平」三十八年的病人

  • Writer: 楊學義牧師
    楊學義牧師
  • Aug 2
  • 9 min read
ree

這事以後,到了猶太人的一個節期,耶穌就上耶路撒冷去。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門有一個池子,希伯來話叫做畢士大,旁邊有五個廊子,裏面躺着瞎眼的、瘸腿的、血氣枯乾的許多病人。在那裏有一個人,病了三十八年。耶穌看見他躺着,知道他病了許久,就問他說:「你要痊癒嗎?」病人回答說:「先生,水動的時候,沒有人把我放在池子裏,我正去的時候,就有別人比我先下去。」耶穌對他說:「起來,拿你的褥子走吧!」那人立刻痊癒,就拿起褥子來走了。那天是安息日,所以猶太人對那醫好的人說:「今天是安息日,你拿褥子是不可的!」他卻回答說:「那使我痊癒的對我說『拿你的褥子走吧』。」他們問他說:「對你說『拿褥子走』的是甚麼人?」那醫好的人不知道是誰,因為那裏的人多,耶穌已經躲開了。後來耶穌在殿裏遇見他,對他說:「你已經痊癒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厲害。」那人就去告訴猶太人,使他痊癒的是耶穌。所以猶太人逼迫耶穌,因為他在安息日作了這事。耶穌就對他們說:「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所以猶太人越發想要殺他,因他不但犯了安息日,並且稱神為他的父,將自己和神當作平等。

主題經文:《約翰福音》5章1-16節


TEXT / 楊學義牧師



「絕處奇逢的啟示」是一個連續七集的系列,每集順序逐一探討《約翰福音》第2至11章記載七個主耶穌所行的神蹟,本文是這系列的第三集。「神蹟」在《約翰福音》的作用有如「指標」sign,為要傳達某些信息。作者刻意選錄這些神蹟發生的內容,連接個別神蹟前後敘事文的情節,包括了耶穌與不同人物的對話,或耶穌的長篇講論,藉敘事文指出其中與神蹟相關扼要的信息。


《約翰福音》5章1-9節記載耶穌醫治一個病了三十八年的長期病患者,與前一段經文(第4章46-54節)耶穌醫治大臣將要死的兒子緊緊連接,看來作者有意將兩個醫病的神蹟構成強烈的對比。在前的神蹟發生於加利利,記載的目的為要顯出那加利利大臣全然相信耶穌,乃是基於耶穌所說的話。這樣的信心有別於一般加利利人,加利利人因為看見神蹟接待耶穌,內心卻沒有尊敬耶穌,他們對耶穌的信心虛有其表。相對之下,那大臣身處於「先知在本地無人尊敬」的加利利社群中,卻活出真實相信耶穌的生命。在後的神蹟發生於耶路撒冷。當時耶穌上耶路撒冷過節,是何節期經文沒有明言。查《舊約》律法規定以色列人所有男丁一年三次守節朝見上帝(《出埃及記》23章14-17節),似乎作者有意借用了這個朝聖(敬拜上帝)的傳統作為敘事文的背景,藉着耶穌醫治一個長期病患者神蹟的敘述,要引出經文接下去記載耶穌一而再、再而三向猶太人指出的重點——「到我這裏來」就是脫離他們在信仰上癱瘓唯一的出路。


值得注意敘事文刻意提及這神蹟一些有關地理背景的資料。首先(第2節)提到神蹟事發地點是耶路撒冷的一個池子,說明池子位置靠近「羊門」。「羊門」是耶路撒冷舊城的一座城門(在今日的獅子門Lion Gate旁邊),離聖殿不遠,相傳獻祭的羊隻都是從此門進入聖殿。顧名思義,主題意識是敬拜上帝,與以上所提守節朝聖的背景連成一氣。敘事文特別提及該池子希伯來文名為「畢士大」Pool of Bethesda,意思是「恩典之家」或「憐憫之家」,象徵這是上帝恩典和憐憫之所。


還有提及池的旁邊有五個廊子。據考古研究提供資料,畢士大池是兩個相連的水池,如「日」字型有五個廊子圍着四周,這水池與獻祭前先行潔淨之禮不無關係。五個廊子不難令人想起以色列信仰系統基礎在於《五經》Pentateuch,也就是猶太人所尊崇的「律法書」Torah。從這些背景資料顯示,讀者可以意會,作者所指的是猶太人信仰結構,為下文鋪排,要藉敘事內容刻畫一幅關乎當時猶太人信仰生命實況的寫照。


敘事文所描述當時在五個廊子的現場環境難免令人驚訝。在廊子裏面有許多病人,包括一些瞎眼的(看不見)、瘸腿的(走不動)、血氣枯乾的(癱瘓無助)等等病人。這些病人有共同之處,就是都在廊子裏面「躺着」(第3節)。這些病人實在十分可憐,但許多病人圍着那以「憐憫、恩典之家」為名的場地,顯得格外諷剌。他們都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有些《舊約聖經》手抄本補充解釋為何許多病人躺在池邊廊子。由於傳說有天使按時下池子攪動池水,水動之後,先下水的病人,無論何病,必得治癒。這些病人不約而同抱着獲得醫治的希望,一直躺在池邊長期等待。為何沒有善心人士幫助病人輪候下水?經文毫無交代,卻不言而喻,因為那只不過是一個傳說,事實上從未見過有天使下池攪動池水,然而許多病人盲目地相信一個迷思,就在池邊一直在等,這是敘事文說明他們「躺着」的含意。


明顯作者在此援古刺今,諷喻當時猶太人虛有其表的宗教信仰。他們雖然具備優良的信仰傳統,但信仰人生卻是大有逕庭,宗教認信與生活方式實屬南轅北轍,在屬靈上就好比那些在畢士大池邊一直「躺着」的病人一般。五個廊子所象徵的律法信仰對長期屬靈病患於事無補。所罹患的靈性頑疾,正如敘事文中所列舉的病例:如瞎眼的,看不見自己的過錯;如瘸腿的,只會說卻不能實行;如血氣枯乾(癱瘓)的,神經系統硬化、裹足不前,甚至失去觸覺和感應力。這些都是當時猶太人普遍靈性弊病的寫照。


敘事文的焦點放在畢士大池旁邊其中一個「躺着」的病人,記載神蹟的作用如指標,藉着他如何經歷耶穌的醫治,和他得着醫治之後的情節,指向作者主要的論點。作者沒有解釋為甚麼耶穌只醫治這一個病人,相信這與本文的主題無關。敘事內容也沒有說明這人身患何病,這一點亦是無關重要。經文只記載他病了三十八年(第5節),並加以說明耶穌看見他「躺着」(第6節)。顯然這是敘事文的着眼點,必有其特別用意。這人三十八年久病成痼疾,在漫長的歲月中一直「躺着」,其癱瘓的狀態不在話下。熟讀《舊約》摩西五經的猶太人讀者,或許會聯想到古時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曠野漂流四十年的歷史。《申命記》2章14節獨特記載「三十八年」是十分重要的轉捩點,就是那世代的兵丁都從民中滅絕死亡之後,以色列民方能靠着為他們爭戰的上帝,按着上帝的吩咐,起來前往得指定為業之地。目前這病了三十八年的人,因着耶穌的醫治,今天就是他人生十分重要的轉捩點。


按敘事文記述,耶穌首先問他說:「你要痊癒麼?」(第6節)。表面來看這是多此一問,卻反映出這病人頑劣的心態。這病人沒有直接回答耶穌說他要得治癒,顯然他沒有想到耶穌有醫治的能力,在他的意念中仍然被那「天使下池攪水時首先下水者必得醫治」的迷思纏住,恐怕內心的頑疾比肉身的疾病更難攻克。這病人回答耶穌的話反而顯出他心中的無奈,埋怨水動之時沒有人把他放進水池裏,只怪自己行動緩慢,正要下水池之時往往別人捷足先登(第7節),在他所誤解中一個需要「爭先恐後」才能獲得的制度之下,只能自怨一句「唔夠人快」。


這病人的心態正好反映當時猶太人心裏剛硬。由於他們既看不見也不肯承認自己的需要,自欺欺人,加上在信仰上的學識因一知半解而誤成迷思,屬靈生命長期癱瘓,無法自救。敘事文記述耶穌吩咐這病人說:「起來,拿你的褥子走吧。」(第8節),他就立刻痊癒了(第9節)。這正好指出耶穌醫治的能力遠勝他原先「競相角逐才能獲得」的錯誤觀念。他「起來」、「拿起褥子來」、「走了」(第9節)的舉動,在在顯明他用具體行動來展示他對耶穌的信心。耶穌醫治這病了三十八年病患者的神蹟如同指標,要指出對耶穌有具體行動的信心,就是「靈性癱瘓」頑疾得治癒的出路。這人在畢士大池旁邊「躺平」三十八年的狀況,也許是現今教會不少信主多年的信徒屬靈生命的一個縮影。信心若沒有連上積極行動,信仰生命便名存實亡。


在記述這個神蹟事發經過之後,敘事文補充說明那一天是安息日(第10節),繼續要藉敘事帶出重要的信息。猶太人原先要檢控這得醫治的人在安息日拿褥子行走有違安息日禁例,但他為求脫罪,把責任推卸給那使他痊癒、叫他拿起褥子行走的人,而當時他不知道那醫治他的就是耶穌(第10-13節)。後來耶穌在殿裏遇見這人,馬上提醒他說:「你已經痊癒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利害。」(第14節)。耶穌鄭重警告他信仰人生不可徒有外表,可是忠言逆耳,這人為免被猶太人追究,就去告訴猶太人,使他痊癒的是耶穌。由於耶穌觸犯教唆他人違反安息日禁例,因此矛頭轉移,猶太人要逼迫耶穌(第15-16節)。這人要得醫治,卻不要醫治他的主,對待耶穌甚至過橋抽板。他肉身雖得醫治,生命依然故我,人生仍舊「躺平」。像這樣忘恩負義者,今日教會不乏其人;信耶穌只望得救上天堂、不追求跟隨基督作門徒者,大有人在。


正因證實耶穌在安息日醫治病人,觸犯了安息日禁戒,惹來猶太人的逼迫;加上耶穌一句說話:「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第17節),猶太人乘機故入人罪,指控耶穌自命與上帝齊平,罪名是妄言「稱上帝為他的父」,因而要治耶穌於死地(第18節)。在《舊約聖經》之中,稱上帝為父原是以色列人自古以來的核心信仰傳統,強調上帝是以色列民的救贖主,乃是以「上帝是我們的父」為基礎(參考《以賽亞書》63章16節,64章8節)。一個信仰核心如今竟然變成了一個觸犯律法的罪名,當時猶太人在信仰上陷於「頑疾」之中,捨本逐末的狀況,可見一斑。


英國著名神學家Dr. N. T. Wright的著作“The Lord and His Prayer”(Eerdmans,1996)正確地指出稱「上帝為我們的父」是基督教信仰重要的核心概念。稱上帝為父的意義其一,是持定信心追求成熟的目標,直至我們可以完完全全信賴那滿有恩慈和能力、愛我們的天父上帝;稱上帝為父的意義其二,是闡明我們因基督而獲得上帝子女的名份,代表人生的革新,和活出在上帝永恆的國度裏永活的盼望;稱上帝為父的意義其三,是顯出要追求活像天父樣式的人生方向,學像耶穌活着完全順服天父的心意,並學像耶穌履行在世上為上帝發光的使命。換而言之,今日教會雖然身處有如昔日畢士大池所象徵的優良背景,卻在其廊子上不乏在信仰上罹患長期「躺平」頑疾的信徒,可以在以下三方面表露出來:第一是缺乏完全信靠基督的信心;第二是失去學像基督的生活方式;第三是違背活在世上為彰顯基督的使命。個別教會中偶然出現的種種紛爭,歸根究柢,與猶太在信仰上捨本逐末的情況大同小異。昔日耶穌醫治一個病了三十八年長期病患者的神蹟,今日要向我們說話,要指出我們慣常「躺平」的基督教信仰是靈性上的長期頑疾,需要接受耶穌的醫治。或許主耶穌正要問我們:「你要痊癒麼?」。但凡基督信徒,尤其是我們信主日久的人,這是現今需要直接回答的問題。


《約翰福音》5章19-47節接下去記載耶穌對猶太人所說一番冗長的說話,回應猶太人對祂「稱上帝為父」的指控,十分值得讀者仔細思考。話長紙短,在此只能簡而言之。耶穌指出猶太人因一直在信仰上墨守成規而忽略了誡命的實意,因而陷在一個看來高不可攀卻是毫無作用的宗教架構中,表面上遵守律法,實際上沒有尊敬上帝。他們查考《聖經》,卻詮釋錯誤,態度亦非正確,沒有將上帝的道存在心裏,只為恐怕觸犯誡命而非真心愛上帝;所追求的不過是互相受榮耀,卻沒有求從上帝而來的榮耀。如此「躺平」的信仰人生,當務之急,信仰實在需要徹底革新,積極回應耶穌「到我這裏來」的邀請,才可出死入生。耶穌昔日對猶太人說:「然而你們不肯到我這裏來得生命。」(第40節),如今我們必須謙卑反省,引以為戒,避免重蹈猶太人的覆轍。



關於楊學義牧師

楊學義牧師在70年代初由香港移居溫哥華,1988年蒙召被差往澳門宣教,曾在港澳地區植堂牧會7年。1998年在維真學院神學畢業後被差派往北三角洲區開荒植堂,在陽明山華人神召會牧會8年,期間由加拿大神召總會(PAOC)按立牧職。往後15年,先在列治文華人播道會擔任領導牧師11年,後在基督教頌恩堂牧會4年。現任K-PACT Canada Mission Association加拿大福音差會(印尼跨文化宣教)總幹事,讓更多印尼人得聞福音。

分享內容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