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神定義未來 從孤兒到哈佛醫生 陳振威

  • Writer: Cherry
    Cherry
  • Aug 2
  • 11 min read
ree

神揀選人從不按世俗條件釐定準則,因此選中牧羊小子大衛當上世代景仰的君王,連耶穌自己也出生在一個小城的貧寒家庭裏。

陳振威醫生生於赤貧之家,被母親送進孤兒院養大;這個仿似沒有未來的窮小子,現在是榮休哈佛醫生,四處用他的故事見證上帝大恩,祝福萬人的身心靈。

他的人生既是一個勵志故事,也是一個被神改寫生命活生生的奇蹟。


TEXT / Cherry PHOTO / 受訪者提供



被送孤兒院求存

在六十年代香港一間位於粉嶺的孤兒院裏,有一個頑皮透頂的孩子:無心讀書是必然的,還慣常生事打架、欺負弱小,偷竊、說謊是家常便飯。這個惹事生非的小壞蛋,就是童年時代的陳醫生。


「我八歲進孤兒院,難免被年紀比我大的同學欺侮。記得有一個同學恃着有後盾經常打我,以前我不敢還手,後來我找他報復,趁他不注意的時候一拳打在鼻子上,然後騎在他身上不斷揮拳,淌着血的他自此不敢再侵犯我。我學懂要夠恨才能夠在孤兒院生存,其他同學開始投靠我,我們便成為黨派,互相保護。」他回憶道。


這個小霸王其實生性不壞,除了為了生存而需要變得兇狠,還因為內心的不甘和傷害,才導致他扭曲善良的本性——當時陳醫生的父親早歿、母親在世,可是家裏太貧困養不起眾多兒女,母親只好將孩子們送給親戚,而他是唯一一個符合孤兒院收生年齡,於是被選中進入孤兒院。

「爸爸尚在生時,我們一家七口住在九龍仔的木屋裏,生活極之艱苦。後來弟弟因被蟲咬感染致死,不足一年內爸爸又因患甲型肝炎去世。本來這些感染不致那麼容易奪命,只是我們太窮沒錢買藥,救不了他們。」


母親守寡時還懷着未出生的妹妹,單靠縫帆布鞋、排隊拿微薄的救濟品根本養不活多口人,送走孩子是逼不得已的抉擇。她把陳醫生騙到孤兒院說是「入學讀書」,事實上住進孤兒院是讓成績優異卻被逼輟學的陳醫生繼續求學的唯一機會。他剖白說:「我不明白母親為甚麼偏偏把我送到孤兒院而不是哥哥姐姐,難道是我做錯甚麼才讓她拋棄我,而且連『再見』也不說一聲?這個被遺棄的感受深深打擊了我,使我日後對任何人都不信任,很久很久之後都沒辦法清除這個心理障礙。」


頑劣、貧窮、心靈破碎並不能定義陳醫生的未來,因為生命的主權在神的手裏。祂既定意要使用陳醫生不平凡的人生,他坎坷的際遇必被改寫成神蹟。


由頑皮仔變優材生

相信基督,是一段新生命的開始;當年耶穌主動尋找陳醫生,令頑童搖身一變頓成好學生。他回想被聖靈觸動的那天,仍不禁莞爾:「平時我們不能離開院舍,有一天我們知道聯和墟有一間教會舉行專為小朋友而設的佈道會,終於找到一個好借口外出了!」三個頑皮仔跟老師說「去教會」說得誠懇動聽,實則早已盤算好一場『聲東擊西』的偷竊大計。「我們去行竊時經過教會,聽到詩班的歌聲非常悅耳,不禁攀到窗口偷看。說流利廣東話的西人牧師發現我們,邀請我們進去聽道。」


當神的話語飄入耳中,聖靈隨之進入陳醫生的心裏動工。從前他渾然不覺錯的種種行為仿如走馬燈呈現眼前使他愧疚不已,不久在院內的佈道會決志信主,向神認罪悔改,生命也迎來180度大逆轉。


「信主當晚我開始學祈禱,清晨四時便起床看《聖經》。我不但不再打架,而且熱心助人,又將偷回來的物品逐一歸還,向受害人賠罪道歉。我認真學習,神賜我過人的記憶力,成績突飛猛進,每次考試都拿一百分,連老師也一度懷疑我作弊,考試時站在我旁邊守緊我!」壞孩子瞬間「轉性」變成優異生,改變之大的確叫人難以置信。孤兒院是由美國基督教兒童福利會所開辦,陳醫生信主的心非常熾熱,恆常參與院內外的教會聚會,屬靈生命不斷成長。他中五會考以10科全獲優良的頂尖成績獲教育司署全額支付中六學費及獎學金入讀香港中文大學,神的供應使他深深感動。


神的安排總是超乎我們所想所求。這時失散多時的外公突然出現與母親聯繫,並申請他們移居美國團聚。抱着弘大夢想的陳醫生1969年在美國感恩節當天登上飛機,正式告別孤兒院,飛向繁榮鼎盛的美國紐約。


事不如願 堅持投奔夢想

「我要引瞎子行不認識的道,領他們走不知道的路,在他們面前使黑暗變為光明,使彎曲變為平直。這些事我都要行,並不離棄他們。」(《以賽亞書》42章16節)


年輕的陳醫生投奔夢想,以為前面的是康莊大道,誰想到現實裏卻是一條彎曲窄路。他們一家以為外公很富有可以投靠,原來他只在餐館裏當侍應,家住貧民窟,一家七口加上外公擠在一房一廳的公寓房子裏。


「我們抵達紐約兩天,外公已經急不及待帶我到他的餐館當侍應,每天由早上忙碌工作至零晨才下班,薪水很低。我不甘心,明明我在香港有中文大學的學位和獎學金,竟然捨棄一切跑到這裏當侍應!」當陳醫生身處英語國家,才發現自己的英文程度連應付日常口語也吃力,深知如果在美國要有前途,必須要把英語學好,於是他只要有空便聽收音機、看《芝麻街》學英語。他不顧外公的反對重返校園,一邊用功讀書一邊兼顧餐館工作;在短短一年間,他從英文只有三年級程度的插班生,成為以全校第一名中學畢業的優材生,再取得全額獎學金入讀貴族名校普林斯頓大學。


「其實我重返校園的過程波折重重,是神差遣一些好心人來幫助我。我在街上接到教會福音單張,牧師竟然是我在香港的中學老師,是他忠告我要把英文學好;負責中學派位的女士很同情我的遭遇,特別安排我進日校;還有申請大學導師鼓勵我去嘗試『摘月亮』,我這個窮少年才敢『膽粗粗』考名牌大學。」憶起昔日的小天使,陳醫生滿心感恩。


在名流子弟雲集的普林斯頓,陳醫生是極罕有的窮學生。他在校園食堂做雜工、守衛等兼取微薄生活費,本以捉襟見肘,怎料患上盲腸炎要緊急開刀,出院後收到一張他付不起的帳單。「醫院說容許我每月攤還,可是我要足足五年才能夠繳清。我禱告求主開路,祂派遣招生委員會一位與我相熟的員工向學校說出我的難處,幾天後學校幫我繳付了帳單!所以我們遇上困難時不用太擔心,神自會賜下出乎意料的幫助。」


驕傲敗壞受教訓

以陳醫生頂尖的學業成績,要選修哪些學科都幾乎必定暢通無阻,然而他早已鎖定醫學的方向。他坦言跟死亡的經歷有關:「我弟弟和爸爸就是因為太窮沒錢醫病而死。我在孤兒院的經歷也有關係,那裏的醫療條件差得很,有一晚有個孩子不斷咳嗽,老師背着他步行半小時找醫生,可惜已經失救,聽說他因哮喘而死;又有一個孩子斷了腿卻不察覺,長大後已經無法醫治畸形的腿了。當然我也對健康和人體的知識特別感興趣。」他在大學一年級時義助看醫生的新移民翻譯,一時好奇拿醫生的聽診器聽病人的心臟時竟然聽出心臟雜音,叫醫生驚訝不已。「當時我還未受過醫學訓練,他鼓勵我大學畢業後應該攻讀醫科。」


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再考進精英輩出的哈佛醫學院,神的恩手從沒離開過陳醫生。「我人生有三大轉捩點,第一是受洗,第二是移民美國,第三是進哈佛醫學院。」他說。


在哈佛這個人生轉捩點,陳醫生既締造了學業與拯救生命的成就,但也一手造成人生最大的挫敗。


「讀書和訓練的工作時間極長,辛苦不堪,因此我只要有空便陪伴太太享受生活,兩人就這樣不知不覺遠離了主。」完成實習是從哈佛醫學院畢業的必備條件,陳醫生作為院內的高材生,教授都樂意寫推薦信讓他在頂尖的醫院實習。他聽教授的意見後沾沾自喜卻沒有尋求神的心意,在驕傲作崇下,十個分派實習醫院的志願全填上最熱門的哈佛附屬醫院,心想定必有一間取錄。


就在陳醫生的驕傲達到巔峰的時候,神以一記當頭棒喝將他擊落到深谷。放榜日他被召到教務主任辦公室,被告知沒有實習醫院取錄他。「這晴天霹靂的消息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打擊!哈佛醫學院是全美最有名氣的醫學院,我的成績和教授評語又那麼好,沒有任何醫院取錄是幾乎不可能的。」他輕輕地搖頭道。


兩個月後陳醫生還沒有實習的指望,他靜下來痛定思痛之際,「驕傲在敗壞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箴言》16章18節)這句經文浮現腦海。「我失敗的原因是我太驕傲了,以為這一切成就都是我發奮圖強的成果,沒有將榮耀歸給神,所以祂用這次看來絕對不可能發生的失敗來教導我。」經過聖靈親自提醒癥結所在後,他反而如釋重負,跪在神面前求主赦免,出人意外的平安再度進入心內。他打電話到以前曾考慮去實習的醫院,剛好有一位實習醫生不能上任,讓他填補空缺;幾經波折終於在維吉尼亞洲找到實習醫生的工作,總算化險為夷。


「回想過去四年我離開神、偏行己路,不倚靠創造天地的全能主反而相信卑微無用的自己,真是愚蠢!雖然如此,祂還是愛我、教導我。」神給我們的愛,是包容一切、使我們沒有懼怕的愛。自此陳醫生儆醒己心,凡作決定前必先禱告,不再讓驕傲偷襲。



事奉主永不歇步

從實習醫生到醫院副院長,陳醫生的事業平步青雲。每天上班陳醫生一推開病房門便忙碌得儼如「打仗」,可是就算他再忙再累,也從沒鬆懈為主「打仗」,搶救失喪靈魂,培育天國精兵。

陳醫生先後在維吉尼亞州列治文市和加州斐市建立教會。他八十年代初在列市建立教會時華人不多,神特別預備一班同心的弟兄姊妹走在一起,成就祂的事工。


「當時中國人的教會絕無僅有,我和太太找到一個華人團契,他們的西人牧師竟然就是我在孤兒院時的總監微勞士牧師,神待我實在太恩慈了!我們相認後相擁而哭。弟兄姊妹都覺得一個月聚會兩次太少,希望每星期聚會,於是開展教會。」


陳醫生的教會由七個人開始,核心團隊是他們七人,詩班又是他們七人,「第一位外來的參加者是一位姊妹,獻詩時我們七人全上台,台下只有她一人在聽,哈哈!」回想當日有趣的景象,他不禁開懷地笑。「其實我最初沒想過成立教會,是聖靈感動各人有同樣的異象,大家心志一樣,做事融洽得多,建立教會的成功率也更大。感謝主賜我們合一的心,幾個月內教會出席人數便遞增到一二百人了!」後來陳醫生一家遷居加州斐市,神又藉着陳醫生的手興起教會,籌款建堂、整頓架構、重整章程,將這家前身為大學生團契的雛形教會,發展成裝備神國新力軍的地方。


人生是否快樂最先取決於父母的婚姻是否美滿,故此陳醫生和妻子對家庭關係事工心懷極大的感動。夫婦倆再忙都投入在家庭更新協會服事多年,「其實我一直渴望進入神學院進修接受神的裝備,可惜我當時全職在醫院工作,着實抽不出時間上課。」他說。


神成全陳醫生竭力事奉的心志,他預備婚姻講座的資料時在網路上發現有一個「婚姻輔導事工協會」,同一晚他便不約而同收到一位神學院前院長鼓勵他參與該協會的事奉。「我深知這不是偶然,而是聖靈的引導,於是我電郵聯絡事工的創辦人,對方也快速回覆。原來他們也不斷禱告求神將事工推廣至其他種族人士的圈子,而我們是第一位聯絡他們的非白人夫婦!」陳醫生夫婦參加婚姻輔導事工協會的培訓後成為他們的導師,陳醫生也開始讀網上神學課程。夫婦二人將婚姻輔導和溝通技巧課程翻譯成英文,再按華人文化作適當的修改,引進斐市的華人教會。


「感謝神,隨着我們培訓的對象更加廣泛,祂為我們將事工帶到多個美國州份」。至今只要有教會邀請,陳醫生還會義不容辭前往分享婚姻之道。「雖然有時候長途跋涉,難免感到勞累,但事奉的喜樂絕非筆墨所能形容!尤其是看到好些婚姻有問題的夫婦在上課後手牽手重歸於好,內心便泛起說不出的欣慰。」說時流露滿足的笑容。


三次醫治的神蹟

史上最偉大的醫生非主耶穌莫屬,祂毋須高科技儀器,只須一句話便治好不治之症,改寫癱子、盲人、痲風病人的一生。醫學是一門科學,但無阻陳醫生相信耶穌醫治的大能,因為他本人曾三次經歷主親自醫治:


「有一天我突然全身發冷,返回醫院檢查,發覺白血球數量奇低,也因為失去免疫力,口腔長出十多個非常疼痛的潰瘍點。我的醫院有最好的醫生、最先進的設備,可是他們做盡各樣檢驗都找不到原因!我呼求主醫治我,讓我有更多機會事奉祂,禱告還未完,便感受到一股熱球一般的熱氣從上而下滾過我的身體,然後我不再發冷,口腔也不再痛了!」更奇妙的是在神醫治他同時的另一個空間,國際家庭更新協會創辦人邱清泰博士正祈禱為邀請陳醫生擔任機構董事而尋求神旨意,「印證了神要醫治我去事奉祂,所以我二話不說答應邱博士。」


陳醫生第二次獲主醫治是頸椎間盤破裂不藥而癒,連神經外科醫生也嘖嘖稱奇;第三次神蹟醫治發生於他發現自己患上心臟病,同一條冠狀動脈有兩處栓塞。就在醫生正要為他做「通波仔」手術前,心臟裏的栓塞不止消失不見,甚至心血管變得跟年輕人的一樣!


「我不鼓勵大家拒絕醫生治療,但神在我身上的確有特別的恩典。」陳醫生強調說。「神要我三次患病而且一次比一次嚴重,便深知主要我慢下來。」他反思多年來拼命工作,越忙碌越有成就感,可是成就感往往成為被撒旦利用作為攻擊的工具。「況且神三次醫治我,祂一定要給我更多托付。我不應該只為醫治人的肉體而有成就感,醫治心靈比醫治肉體更重要。」於是陳醫生着手鋪排退休,不僅為了身體上的健康,更是為靈性上的健康。「我退休後更忙,退休後的一星期內已經有三間福音機構邀請我擔任CEO!」語調間沒有一絲自傲,而是感恩神仍然使用暮年的他。


陳醫生退休前已盡心盡力服事耶穌,工作極忙也從未放下夫婦牧養、孤兒基金、管理教會等事工。今年73歲的他動作或已變得遲緩,可沒有放慢服事主的腳步:帶醫生到中國農村,訓練當地醫生認識新科技;到處出席講座和佈道會,分享福音和醫療知識,疫情期間也持續網上佈道。


當看盡了生死,陳醫生也曾為人生在世的短暫和無常而感慨;然而當他回首數算上帝的恩典時,深明走過一切苦難是因為神揀選了他,為要將他塑造成合用的器皿:貧苦,是要他發奮圖強;跌倒,是要他學習謙卑;患病,是要他重新調整事奉的態度和方向。


「生命由神所賜,我要趁還有氣息時用盡分秒事奉祂。當我們體會到生命短暫時,便知道人生不再是關於隨時消逝的名成利就,而是關於珍惜時間、用事奉他人來事奉神,讓別人有更美好、更有意義的人生。有一天當我面對神的時候,希望祂會稱讚我是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他說。


當人生見盡幽谷的黑暗、高山的景緻,陳醫生最在乎的,只有主的讚許。

分享內容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