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絕處奇逢的啟示(一)在迦拿婚宴變水為酒

  • Writer: 楊學義牧師
    楊學義牧師
  • Jun 3
  • 8 min read


第三日,在加利利的迦拿有娶親的筵席,耶穌的母親在那裏。耶穌和他的門徒也被請去赴席。酒用盡了,耶穌的母親對他說:「他們沒有酒了。」耶穌說:「母親,我與你有甚麼相干?我的時候還沒有到。」他母親對用人說:「他告訴你們甚麼,你們就做甚麼。」照猶太人潔淨的規矩,有六口石缸擺在那裏,每口可以盛兩三桶水。耶穌對用人說:「把缸倒滿了水。」他們就倒滿了,直到缸口。耶穌又說:「現在可以舀出來,送給管筵席的。」他們就送了去。管筵席的嘗了那水變的酒,並不知道是哪裏來的,只有舀水的用人知道。管筵席的便叫新郎來,對他說:「人都是先擺上好酒,等客喝足了才擺上次的,你倒把好酒留到如今!」這是耶穌所行的頭一件神蹟,是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顯出他的榮耀來,他的門徒就信他了。

主題經文:《約翰福音》2章1-11節


TEXT / 楊學義牧師



「絕處奇逢的啟示」是一個連續七集的系列,逐一探討《約翰福音》第2至11章所記載合共七個主耶穌所行的神蹟其中的意義。《聖經》學者一般稱《約翰福音》這一部份為「指標篇」(Book of Signs),原因是《約翰福音》的作者沒有使用其他三本福音書(《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統稱「符類福音」)一般形容神蹟、表達超自然能力的用語δύναμιϚ "power"(中譯是異能、能力、權能等),卻專用了「符類福音」較少出現的詞語σημείον "sign"(意思是「指標」)闡述「神蹟」。《約翰福音》作者這樣用字的特色,要說明神蹟的發生有如「指標」sign,就像路標有所指示。路標本身並非主要,無非是工具而已;路標不會自吹自擂,它要引人注目的,是標語上傳送的信息。因此讀者必須注意記載神蹟其中要傳達的內容,和神蹟在敘事文中如何發揮其指引導向的作用。


《約翰福音》的作者藉上帝的默示,刻意選錄主耶穌所行其中七個神蹟,而這七個神蹟之中有五個在「符類福音」都沒有記載。敘事文在第2章記載第一個神蹟——變水為酒,及至在第11章記載第七個神蹟——使拉撒路從死裏復活,前後都說明了耶穌行這些神蹟目的為要顯出上帝的榮耀來(第2章11節和第11章4,40節)。兩個神蹟前後互相呼應,好比一個括號把七個神蹟連結起來,概括了神蹟主要的作用如同指標,要發揮指示導向的功能。再加上每個神蹟的記述,一一配合個別神蹟前後敘事的情節,連接着耶穌與不同人物的對話,或耶穌的長篇講論;七個神蹟各有其獨特意義,作用一氣呵成。敘事經文其中劇情豐富、生動活潑,道出經文扼要的信息,揭示耶穌的身份和工作,並指引人相信耶穌,叫相信祂的人因此得着生命。《約翰福音》在本書的結語(第20章30-31節)說明記載這些神蹟的用意:「耶穌在門徒面前另外行了許多神蹟,沒有記在這書上。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


《約翰福音》2章1-11節記載耶穌在婚宴中變水為酒的神蹟。敘述的結尾(第11節)一句說明這是本福音書內記載耶穌所行的第一個神蹟,事發地點是在加利利的迦拿。敘事文到第4章46-54節記載耶穌所行的第二個神蹟,同樣說明該神蹟發生在加利利的迦拿,刻意提到這就是耶穌曾經變水為酒的地方(第46節)。敘事的手法意味着這兩個神蹟雖然有別,卻互相關連。這是下一集要論及的要點之一,容後分解。


變水為酒的神蹟意義何在?讀者必須仔細觀察本段經文記載的神蹟與上下文敘事的脈絡、互相的關係,留意作者在敘事中連繫情節的特別措辭。本段經文的首句是「第三日」,銜接前文一連三次如日記般的用語:「次日」(第1章29節)、「再次日」(第1章35節)、「又次日」(第1章43節),顯然作者有意將前文有關的片段(第1章19至51節)與下文變水為酒的神蹟串連起來。前文起首記述施洗約翰在約旦河外的伯大尼為耶穌作見證,證明祂是上帝的兒子;然後個別敘述幾個人物成為耶穌門徒的過程。先有兩個人原是施洗約翰的門徒,因聽了施洗約翰作的見證,便跟隨了耶穌。這兩個人其中一位是安得烈。安得烈帶領他的哥哥西門去見耶穌,結果西門也成為耶穌的門徒,耶穌更給西門命名為磯法(就是彼得)。敘事文記述隨後耶穌呼召腓力為門徒,並簡介腓力與安得烈和西門彼得兩兄弟同是伯賽大人。而腓力向他的朋友拿但業作見證,介紹拿但業認識拿撒勒人耶穌。由於拿但業對拿撒勒抱有成見,認為拿撒勒一無可取,所以對耶穌沒有好感;只因腓力繼續引領拿但業,讓他可以直接與耶穌相會,結果拿但業也成為耶穌的門徒。


在耶穌與拿但業的對話中,特意提及「相信耶穌」的真義。耶穌對拿但業說:「你將要看見比這更大的事。」(第1章50節)。後來敘事文記述變水為酒的神蹟之後有以下的結語:「他的門徒就信他了。」(第2章11節)。由此可見,幾位門徒初信耶穌的情況和見解雖然有別,但歸根究柢「相信耶穌」並非只屬某一刻的決志,而是一個藉人生經驗漸漸體會、不斷進展的信心歷程;憑信心不住學習,屬靈生命逐漸成長,如「學無止境」一般,溫故知新,認識了又再認識,立志跟隨又再需要不時重整確立心志,生命繼續更新而變化。這正是全本《約翰福音》的中心主題。


《約翰福音》的作者在敘述變水為酒的神蹟之前,記載耶穌對門徒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你們將要看見天開了,上帝的使者上去下來,在人子身上。」(第1章51節)。對初期教會的讀者來說,這樣「天開了」的情景,自然聯想起《舊約聖經》《創世記》第28章12-19節記載先祖雅各出了別是巴前往哈蘭的路上,在一個名叫路斯的地方以石為枕露宿躺臥,夜晚夢見一個梯子「頂天立地」、存於天地之間,有上帝的使者在梯子上去下來;耶和華站在梯子上向雅各應許說話,為他重新確認從前賜給亞伯拉罕的應許:「他的後裔必像地上的塵沙那樣多、必向東西南北開展;地上萬族必因你和你的後裔得福。」上帝並且應許必常與他同在,帶領他歸回故土(第14-15節)。雅各睡醒後知道上帝曾與他相會,深感此地何等可畏,乃是上帝的殿、天的門,便給那地易名為伯特利(意思就是上帝的殿),並立石為記,向上帝許願,立志以耶和華為他的上帝。


雅各的故事說明了蒙上帝揀選的子民活在世上的身份和使命,也是後來聖殿存在的意義。聖殿設立在地,命名為上帝的居所、象徵上帝的同在,也顯示上帝與人相會的實在;其作用如天的門,擔任一個站於天地之間的角色,承傳上帝時常同在的應許,並要向各方延伸,為要成全「藉我使地上萬族得福」的使命。耶穌對門徒說,他們將要看見天開了,暗示當時天的門關上了。敘事文接續的情節,就好像耶穌重新打開天的門,要把昔日雅各在夢中看見「上帝的殿、天的門,上帝使者在天梯上往來」的情景活現在門徒的眼前。由此可見,《約翰福音》的作者為何在記載變水為酒的神蹟之後,敘事文立即記載耶穌上耶路撒冷去過猶太人的逾越節,期間潔淨聖殿,推翻在聖殿中進行與聖殿本身意義背道而馳的活動(第2章13-17節)。當下耶穌說:「不要將我父的殿當作買賣的地方。」(第16節),經文刻意記載耶穌潔淨聖殿對門徒有何影響。當時門徒想起《詩篇》第69篇9節的話:「我為你的殿、心裏焦急、如同火燒。」(第17節)。查《詩篇》69篇的內容,那裏說為聖殿着急,核心所指的是「怎樣才能叫耶和華喜悅?」正好指出這才是當時聖殿領袖們當務之急。據《約翰福音》2章18-21記載,當時聖殿中當權的猶太人挑戰耶穌的權威,要求耶穌顯現神蹟。耶穌說把這聖殿拆毀,祂三日內便重建聖殿。這花了四十六年才建成的聖殿,耶穌何以三日內再建立起來呢?耶穌的回答令猶太人目定口呆、大惑不解。原來耶穌這話是以祂的身體為殿。猶太人不論是敬拜、宗教、學術、律法、政治、民生等各方面,一向以聖殿為中心,現在要由耶穌取而代之。「潔淨聖殿」意味着上帝子民屬靈生命所需要的重整和更新,並且重拾聖殿存在的意義和作用,就是耶穌說門徒將要看見「天開了」的體現。


上述敘事文前後情節的編排,對於深入一點明白耶穌在迦拿婚宴上變水為酒神蹟的意義,甚有幫助。神蹟有如指標,其中要指示的信息,與敘事文的情節息息相關。「酒用盡了」(第2章3節)是當時娶親筵席最糟糕不過的情況;中途缺酒,主家丟盡臉面、賓客掃興不歡,不在話下。套入下文耶穌潔淨聖殿的記載,當時聖殿在屬靈上實屬形同虛設、實意盡失,「酒用盡了」的寫照如一針見血,盡使聖殿的上主蒙羞。耶穌的母親為何牽涉其中,不得而知,無關重要。在第2章4節,耶穌說話表面上似乎不尊重母親,但當時代稱母親為婦人尚屬平常,並無不敬之意。「我與你有甚麼相干?」是亞蘭文的俗語,一句話只有"what"(甚麼)、"to you"(咁你)、"to me(咁我)"三個字。其中意思單從字面上無法解釋,所表達的意思就要視乎當場情況和語氣而定,讀者只能按情節作合理推想。由於耶穌說完這話之後,耶穌的母親馬上吩咐僕人對耶穌言聽計從。讀者可按此想像大概情節,推想其言下之意,如何順理成章。想像耶穌的母親向耶穌求助,一起商討如何應付「酒用盡了」燃眉之急;耶穌卻大概這樣說:「我有分數,交給我處理吧,你放心好了。」於是耶穌的母親馬上吩咐僕人說:「他告訴你們甚麼,你們就作甚麼。」(第5節)。如此類推,就顯出耶穌的母親已知道耶穌心中有數,就讓祂去處理好了。相比之下,《馬可福音》5章6-7節記載污鬼遇見耶穌,俯伏在地乞求耶穌放過牠,也曾用此俗語:「我與你有甚麼相干?」,其中意義卻與上文大有不同。讀者亦要按當時的場景,推想其言下之意。污鬼遇上耶穌、驚惶無措,可以想像牠大概這樣說:「你還你、我還我,不要過來!」


耶穌還說:「我的時候還沒有到。」(第2章4節),其中甚有意義。綜觀整卷《約翰福音》,在在說明耶穌一直根據天父所定的時間表行事,各事按父既定的時候、照父的心意而作,不憑己意。本福音書中另有四次提到「我(祂)的時候還沒有到。」(第7章6節、8節、30節,第8章20節);有六次提到「時候將到。」(第4章21節、23節,第5章25節,第16章2節、25節、32節);還有三次提及「時候到了。」(第12章23節,第13章1節,第17章1節)。在耶穌心目中,天父的心意就是「我的時候」;而「我的時候」往往是指着祂將要受難的時候,也同時是得祂榮耀的時候。


變水為酒的神蹟在意義上要讀者注目的,就是當時擺在那裏的六口石缸(第2章6節),是賓客進入室內之前洗腳用的水缸,代表着猶太人墨守成規的潔淨傳統,反映其屬靈生命虛有其表的實況。敘事文中最突出的情節,就是那些僕人完全順從耶穌的吩咐而行,毫不猶疑。耶穌先吩咐僕人把缸倒滿了水,意味着變水為酒神蹟之後滿載好酒、飲之不盡;而那些舊有潔淨的規條要被好酒所代表無窮盡的滿足取而代之,徹底改變「酒用盡了」的屬靈光境。其關鍵所在,一言以蔽之:「祂告訴你們甚麼,你們就作甚麼。」那些僕人甚至要冒險把石缸裏的水舀出來送去給管筵席的品嚐。酒從何來,管筵席的不知道;但一嚐之下,他就十分詑異,追問主家何以把好酒留到如今。


變水為酒的神蹟如何發生,物質何時產生變化,不得而知。但神蹟有如指標,要指出墨守宗教規條只會令靈性停滯不前,順從耶穌才是突破人生唯一的出路。「把好酒留到如今」就是凡信耶穌、跟隨祂的門徒,在人生路上不住經歷上帝的一幅寫照。



關於楊學義牧師

楊學義牧師在70年代初由香港移居溫哥華,1988年蒙召被差往澳門宣教,曾在港澳地區植堂牧會7年。1998年在維真學院神學畢業後被差派往北三角洲區開荒植堂,在陽明山華人神召會牧會8年,期間由加拿大神召總會(PAOC)按立牧職。往後15年,先在列治文華人播道會擔任領導牧師11年,後在基督教頌恩堂牧會4年。現任K-PACT Canada Mission Association加拿大福音差會(印尼跨文化宣教)總幹事,讓更多印尼人得聞福音。

分享內容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