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絕處奇逢的啟示(四)五餅二魚給五千人吃飽

  • Writer: 楊學義牧師
    楊學義牧師
  • Aug 30
  • 8 min read
ree

這事以後,耶穌渡過加利利海,就是提比哩亞海。有許多人因為看見他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蹟,就跟隨他。耶穌上了山,和門徒一同坐在那裏。那時猶太人的逾越節近了。耶穌舉目看見許多人來,就對腓力說:「我們從哪裏買餅叫這些人吃呢?」他說這話是要試驗腓力,他自己原知道要怎樣行。腓力回答說:「就是二十兩銀子的餅,叫他們各人吃一點也是不夠的。」有一個門徒,就是西門彼得的兄弟安得烈,對耶穌說:「在這裏有一個孩童,帶着五個大麥餅、兩條魚,只是分給這許多人還算甚麼呢?」耶穌說:「你們叫眾人坐下。」原來那地方的草多。眾人就坐下,數目約有五千。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就分給那坐着的人,分魚也是這樣,都隨着他們所要的。他們吃飽了,耶穌對門徒說:「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免得有糟蹋的。」他們便將那五個大麥餅的零碎,就是眾人吃了剩下的,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眾人看見耶穌所行的神蹟,就說:「這真是那要到世間來的先知!」耶穌既知道眾人要來強逼他做王,就獨自又退到山上去了。

主題經文:《約翰福音》6章1-15節


TEXT / 楊學義牧師



《約翰福音》第2至11章記載主耶穌所行的七個神蹟;聖經學者一般稱這個部份為《約翰福音》的「指標篇」。因為「神蹟」在其中的作用有如「指標」sign,為要傳達某些信息。「絕處奇逢的啟示」是一個連續七集的系列,順序逐一探討這七個神蹟的記載。讀者必須留意作者如何鋪排個別神蹟前後敘事文的情節,作者為何刻意選錄這些神蹟發生的內容,包括耶穌與不同人物的對話,或耶穌的長篇講論,藉敘事文指出其中與神蹟相關扼要的信息。本文是這個系列的第四集。


《約翰福音》6章1-14節記載「指標篇」中主耶穌所行第四個神蹟,一般簡稱為「五餅二魚」的神蹟;耶穌以五個大麥餅、兩條魚(大概是一個孩童用膳的份量)給五千人吃飽。這是唯一在《新約聖經》四本福音書中均有記載的神蹟。按《馬太福音》14章21節記載「吃的人、除了婦女孩子,約有五千。」估計當時在場人數超過一萬,不足為奇。留意本段經文首句「這事以後」"After these things ..."。這是作者在第2至7章之中多次採用的連接詞(見2章12節、3章22節、5章1節、6章1節、7章1節),把冗長的篇幅中所記載幾個大段落的情節,包括其中五個耶穌所行的神蹟,一一緊扣起來。藉着不同人物和群眾對耶穌各有不同的態度和回應,一方面要指出耶穌真正的身份在當時代如何出人意料,二方面要闡明一個連貫的主題:「真心相信上帝就要肯放下自己,並聽從祂的說話」。


《約翰福音》第6章敘事文的場景又回到加利利,記述耶穌和門徒在渡過加利利海後,便上山坐下。作者沒有說明這神蹟發生的地點,只是在後記說這是「主祝謝後分餅給人吃的地方」(第23節),而《路加福音》9章10節記載這地方是伯賽大。《約翰福音》的作者也沒有交代為何這大群眾當時需要食物,卻特別提到加利利海就是提比哩亞海。加利利海在《舊約聖經》名為基尼烈湖,取名於湖的形狀如豎琴。在《新約聖經》此湖原稱革尼撒勒湖(見《路加福音》5章1節),及後繼稱加利利海,因湖位於加利利省。在第一世紀初、耶穌在世的時代,希律大帝的兒子希律安提帕在加利利海西面湖畔的哈馬溫泉側建立一座城,以當時羅馬皇帝的名字Tiberius提比哩亞為城命名,因此加利利海又名提比哩亞海。


在《約翰福音》中,提比哩亞海的名稱只出現過兩次。除了本段經文,另一次提到提比哩亞海就是在第21章記載耶穌復活後在這裏向門徒顯現,重建門徒的信心。作者似乎有意借「提比哩亞海」作為一個門徒信心經歷考驗得以成長的場景,暗示門徒在信心的歷程中,不能停留在「加利利海」所代表的信心起點,必須追求「提比哩亞海」所象徵的靈命更新,信心藉歷練不住進深。留意作者刻意提及當時在加利利海的場景,有許多人跟隨耶穌,無非是因為看見耶穌醫治病人的神蹟(第6章2節)。而耶穌渡海後帶門徒上山(在一個靠近山邊的地方)坐下(第3節),好像意味着要與那些在「加利利海」的追隨者劃清界線。在這個場景,敘事文有意刻劃出一個海邊和山上的對比。


《約翰福音》6章4節還加上一個背景資料:「那時猶太人的逾越節近了。」讀者值得思想作者在此提及逾越節有何用意。逾越節是舊約時代以色列民族歷史的核心,代表着以色列民出埃及經歷上帝奇妙大能的救贖歷史。其中包括從埃及為奴之地得釋放;又在紅海岸邊正於前無去路、後有追兵之際,聽從上帝的吩咐憑着信心踏足水中,上帝藉摩西立時把海水分開,以色列民過紅海如履乾地;由西乃山曠野進入迦南——上帝所應許之地,遙遙路程行走有四十年之久,一直不乏上帝晝夜同行,以雲柱、火柱領路,曾在乾旱無水的曠野地使磐石出水,更有天降嗎哪,就是天上賜下來的糧食,足夠全民每天食用。作者在此提及逾越節,亦意味着當時期每逢逾越節猶太人反革命的民族情緒尤其高漲。猶太人向來在政治上盼望「出埃及」的解放有朝一日可以重現,不用再受制於羅馬政權之下。如今那些追隨者在目睹「五餅二魚」的神蹟後,因見耶穌有先知行神蹟之能,便認為反革命領袖最佳人選非耶穌莫屬,因此他們要強逼耶穌作王(第15節)。那些追隨者自認遇見先知,卻不肯聽從先知的話,何其自相矛盾、顯而易見。耶穌並沒有把握備受群眾擁戴的大好時勢、曲意逢迎,反而獨自退去上了山,而門徒卻回到海邊上了船(第15-16節)。這又一個海邊和山上的對比。


敘事文接下去記述門徒上船要過海往迦百農去。那天晚上,在狂風大作之中,耶穌履海到門徒那裏,使船隻立時泊岸,到達他們所要去的地方(第16-21節),這是一般稱為「耶穌履海」的神蹟。耶穌所行「五餅二魚」的和「耶穌履海」兩個神蹟連續發生,兩者是緊扣相連的。作者刻意將這兩個神蹟串連起來,甚具意義,結合了「天賜足夠糧食」和「履海如走乾地」兩大情景,就好比將昔日逾越節的救贖歷史重演人前。在兩個神蹟發生後翌日,那些追隨者在迦百農尋見耶穌,敘事文記載他們與耶穌的對話(第24-40節)。當時耶穌清楚指出他們其心可誅:「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找我,並不是因見了神蹟,乃是因吃餅得飽。」(第26節)。由此可見,縱使那些追隨者親身經歷了「五餅二魚」的神蹟,神蹟卻對他們在生命更新方面一無用處,他們的心思意念依然如故。他們竭力尋找耶穌,只想利用耶穌的能力、從心所欲。耶穌向追隨祂的群眾宣告說:「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裏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第35節)。當耶穌還在迦百農之時,由於耶穌自稱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被猶太人非議,因而產生猶太人另一段長篇對話(第41-59節)。《約翰福音》第6章記載在迦百農的兩段耶穌與人的對話中,「我是生命的糧」和「到我這裏來」都是其中相同的主題,有待下一集探討,容後詳論。


在《約翰福音》第6章冗長的篇幅之中,前後提及四個門徒的名字,及耶穌與門徒有關的對話,值得讀者細看。敘事文記述「五餅二魚」的神蹟,首先提及腓力和安得烈兩個門徒。他們對當時要為那麼多人供應食物,皆認為有如煎水作冰,絕無可能辦到(第5-9節)。先是耶穌要試驗腓力的信心,問他可從哪裏買餅給這麼多人吃呢?敘事文加以解釋耶穌自己原知道要怎樣行,並非耶穌需要腓力幫忙解決困難。腓力的回應可說是一個從經濟角度、合乎理性的分析。他指出就算手上有二十兩銀子(相等於當時一般工人二百天的工資)這麼多錢,由於人數太多,購買力終歸有限,各人只可分吃一點食物,糧食不敷,無法滿足供應。腓力的視野和信心受實際數據所限,因而認為無計可施。安得烈所見略同,雖然耶穌沒有直接問安得烈,但安得烈的視野也限於眼前所有的,認為那孩童帶着的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實在微不足道,無濟於事。安得烈說:「只是分給這許多人,還算甚麼呢?」(第9節)。他沒有想到,那些在耶穌手中成為大用、能夠成就祂奇妙作為的,竟然是被人輕蔑、不屑一顧的人和事。


留意《約翰福音》6章10-13節記述「五餅二魚」神蹟發生的情節。此時耶穌吩咐門徒叫眾人坐下;敘事文在第10-11節中重覆提及眾人「坐下」,相對於眾人向來為着耶穌的神蹟不住往來奔走、下船上山。「坐下」有「靜止」、「放下」之意,好像暗示眾人目前正處於比需要食物更大的困難,就是不肯「放下自己」,因為「自我」就是真心相信耶穌一個極大的阻力。正如較前在第5章40節,耶穌對猶太人說:「然而你們不肯到我這裏來得生命。」敘事文更補充說,眾人坐下的那地方草多,可作安坐之地。「坐下」正好指出信心的起點就是停止執着自己的成見,才可全心全意信靠主。敘事文對於耶穌如何叫眾人並排而坐,餅和魚如何傳遞等,就是其他三本福音書有記載的一些情節,隻字不提。只說耶穌拿起餅來祝謝後,就分餅和魚給那坐着的人;亦只說隨着他們所要的,即是說那些坐着的人「要吃多少、就有多少」,都吃飽了,還有剩餘。耶穌又吩咐門徒收拾那五個大麥餅的零碎,就是眾人吃飽剩下的;竟然裝滿了十二個籃子,足證眾人所吃的真是食物,絕非望梅止渴、畫餅充飢。


《約翰福音》6章60-71節結尾一段記述原先也屬門徒中有好些人認為耶穌的話不堪入耳、令人難以置信(第60節),他們甚至要退出,不再跟隨耶穌(第66節)。敘事文記述耶穌一連三次對十二個門徒發問。第一問:「這話是叫你們厭棄麼?」(第61節)。這發問的意思是你們也因這話心裏動搖嗎?第二問:「倘或你們看見人子升到他原來所在之處、怎麼樣呢?」(第62節)。這樣的用語跟《約翰福音》3章13節「除了從天降下仍舊在天的人子,沒有人升過天。」十分相近。這發問的意思就是有一天當你們發現這位果真是上帝的兒子,今天若然不信,他日就必後悔不已。故此,現今必須信心堅定,雖然眼未曾見,甚至不能理解,卻相信耶穌的說的話就是真理。因此耶穌對門徒說:「叫人活着的乃是靈;肉體是無益的。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第63節)。第三問:「你們也要去麼?」(第67節)。耶穌的第三問,便引出了另外兩個門徒的名字。首先是彼得堅決的回應:「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我們已經信了,又知道你是上帝的聖者。」(第69節)。相對於彼得的決心,耶穌提到十二門徒都是祂揀選的,其中卻有一個是魔鬼(第70節)。敘事文補充說,這是後來要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如此說明了「信心」是人自己的抉擇,如何回應耶穌的揀選。耶穌清楚指出,憑信心要跟從耶穌的抉擇,本身亦是天父的恩賜(第65節)。


值得注意《約翰福音》第6章敘事文前後一連三次記載耶穌知道各人心裏在信心上對祂的動機和態度。耶穌知道眾人要來強逼祂作王(第15節);耶穌知道門徒因別人認為耶穌的話是難受之說而要退出,內心受了動搖,議論紛紛(第60-61節);耶穌從起頭就知道,誰不信祂,誰要賣祂(第64節)。這明顯是作者強調的一個要點。藉着記載耶穌所行的神蹟,指出耶穌十分重視凡相信祂的人,內心必須具備正確的動機和心態,亦說明耶穌要求凡相信祂的人,必須提高醒覺,藉聖靈幫助常常自省,按《聖經》的教導不時校正內心的思維、跟隨主的動機和心態,不斷心意更新。「五餅二魚」的神蹟要指出「信心」必須經過考驗。「信心」實在是一個一生學之不盡的生命旅程。



關於楊學義牧師

楊學義牧師在70年代初由香港移居溫哥華,1988年蒙召被差往澳門宣教,曾在港澳地區植堂牧會7年。1998年在維真學院神學畢業後被差派往北三角洲區開荒植堂,在陽明山華人神召會牧會8年,期間由加拿大神召總會(PAOC)按立牧職。往後15年,先在列治文華人播道會擔任領導牧師11年,後在基督教頌恩堂牧會4年。現任K-PACT Canada Mission Association加拿大福音差會(印尼跨文化宣教)總幹事,讓更多印尼人得聞福音。

分享內容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