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心女意:同理心
- 何志滌 羅乃萱
- 5 days ago
- 4 min read
Updated: 4 days ago

TEXT / 何志滌 羅乃萱
男心: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同理心是指能夠身處對方立場思考的一種方式。坦白說,要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同理心不可或缺,能夠體會他人情緒和想法,才能站在他人角度理解與處理問題,當問題得以解決,關係自然會更堅固。因此,在坊間的專家或是教會的牧者不斷地強調同理心的重要,也會提出許多幫助人提升同理心的原則與技巧。
其實看重同理心不得不提「EQ」(Emotional Quotient)。「EQ」的概念最先由彼得・沙拉威(Peter Salavoy)和約翰・梅爾(John Mayer)於1991年在期刊中提出,沒想到在1995年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出版書籍《EQ》,引起熱烈討論。1998年丹尼爾・高曼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成為全方位領導人〉(What Makes a Leader?),提到:「若沒有EQ,一個人就算擁有全世界最好的職業訓練、最強的分析能力、源源不絕的聰明點子,但仍然無法成為一位優秀的領導人。」而「EQ」的其中一項特質是「同理心」。後來,丹尼爾・高曼出版《EQ II:工作EQ》,提到:「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即是以同理心為基礎,可以試着從察覺他人需要、關心對方的看法與協助他人發展等原則可有效地了解他人觀點,進而認知他人情緒與回應對方的感受,也同步提高個人的同理心。」
我想分享一個個案,讓讀者自行省察自己是否有同理心。
有一天,一位外公去接孫子放學。孫子上車後高興地告訴外公:爸爸會在家裏等他,然後帶他出去踢足球一個小時,他真的很愛爸爸。在整段車程他都面帶笑容。半個小時後回到家,家中只有媽媽,媽媽說不如先做完功課,才跟爸爸出去踢足球。孫子突然很傷心,不肯做功課,因為爸爸已經答應了陪他。媽媽說爸爸還沒有回來,在等的時候不如先做完功課,因為功課很簡單,只需時15分鐘,他仍然不斷地哭,差不多哭了45分鐘。其實爸爸根本沒有答應跟他玩,只是上星期他們曾經一起踢足球,他就以為這個星期一爸爸也會這樣。當時,外公也不得不說:「哭了45分鐘,假如不哭,只需要15分鐘就做完功課,這不是浪費了30分鐘,不也少了30分鐘踢足球嗎?再說,爸爸根本沒有答應,是否值得?」沒想到這位孫子回應說:「外公,你根本不明白我的感受。」
讀了這個個案,大家會認為這位外公是否有同理心?若換上是你,你又會如何回應?其實,無論是家人或是朋友,同理心絕對是建立和諧人際關係的重要元素,讓我們能專心聆聽、安靜一下,想想如何回應,一定會有更美好的結果。
女意:同理,才能共鳴
這個年代,人人都在談AI。我們愛AI,因為它的出現,能幫我們解決很多問題。最近友人才跟我說:「你臉書的文章需要翻譯,找DeepSeek 這個AI 智能助手吧!它一定幫到你!」
「不!我有專人幫我翻譯,那是有感覺與溫暖的,跟AI不一樣!」這是我的回應。
我不抗拒AI,但我更相信上主創造的,有感情,有溫度的人,是AI不能取代的。人之所以為人,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特質,就是「同理心」,那是人與生俱來的。
有沒有進過嬰兒室?如果一個嬰兒哭,很奇妙的,其他嬰兒也會跟着哭起來。這就是同理心的表現。
我還記得童年的一件往事,就是某天姊姊回家,哭得天昏地暗似的,原來是她景仰的一位政治人物離世,她傷感地哭起來。年幼的我,見到她哭,我也嚎啕大哭起來。媽媽回家見狀,問我:「你為甚麼哭?」我邊哭邊回答說:「因為姊姊哭,我也陪她哭!」
同理心簡而言之,就是穿上別人的鞋子,英文是put yourself in another’s shoes,也就是懂得感別人所感,設身處地為別人着想。一個有同理心的人,會懂得體諒別人的難處,也會帶給別人很大的安慰。
夫妻之間的關係,同理心更是不可或缺。特別在溝通的時候,最需要的是:
同理的聆聽:就是放下主觀成見,專注地傾聽配偶的感受,不加上「你別這樣想」、「別難過了」這些會阻攔對方表達的回應。
同理的表達:可以是點頭的同意,拍拍肩膀的支持,或「真感覺到你的不安焦慮」等,都是一種讓對方可以安心分享的表達。
有人說,當我們對所愛的能凝神專注聆聽,帶着好奇與關懷的發問,就已經是一種同理心的表達。我完全同意。所以當聽到一個難過的故事或處境時,我盡量以「然後怎樣……」、「可否多告訴我你當時的感受如何」等的追問,讓對方可以更盡情地表達。
外子是一個很懂得同理傾聽的丈夫。多少次當我頹唐失意,甚至沮喪至極的日子,他時而沉默卻帶着關愛的眼神,或走過來輕拍我的肩膀,對着飲泣的我說「OK」等,都帶來極大的安慰。不過最讓我動容的,是那些年女兒遭遇極大的感情挫敗,我苦勸不果,囑外子跑去安慰女兒。怎知他的「行動」竟是:陪女兒一起哭。為甚麼?「因為見到女兒受傷,爸爸也感覺受傷。」最後,女兒跟爸爸說:「別哭啊爸爸,我沒事的!」女兒反倒安撫老爹,這就是同理帶來共鳴,也帶來安慰的最佳示範了。
關於何志滌牧師
畢業於加拿大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後在安省神學研究院(Ontario Theological Seminary)獲道學碩士學位。他與妻子羅乃萱蒙召往台灣宣教,四年後回港服侍教會,曾任播道神學院和中華神學院特約講師。現任中國基督教播道會同福堂創堂牧師。
關於羅乃萱
作家、婦女及家庭工作者。自小夢想當作家,最後夢境成真,卻在人生中途再起飛,進入服侍婦女及家庭的遼闊天地,看見上主有愛,人間有情,家庭復合,正享受這個生命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