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事社區 無畏無懼 簡穎湘
- Cherry
- 1 day ago
- 7 min read
Updated: 13 hours ago

曾幾何時,社區服務被重重高山隔阻,
尋求幫助的人想敲門卻不得要領。
誰在開山劈石,打通今天各式支援的門路?
簡穎湘用雙手開荒拓展中僑、中信等機構,
傾盡一生幫助社區,
歷盡說不清的艱難困阻仍遇強越強。
因為她不是倚靠自己的能力,
而是連死亡也勝過的主耶穌。
TEXT / Cherry PHOTO / Andy
一頭銀白直髮的簡穎湘(Angela)個子嬌小、和藹可親,骨子裏卻是一個為服事社區而無所畏懼的的女戰士。從打江山開闢中僑到建立本拿比中信中心,每一項任務都艱鉅不已,而她總是咬緊牙關,憑信心正面迎戰。
為社會不公憤怒
Angela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早期的畢業生,同時修讀哲學。「當時我已經信了耶穌,因為不相信單靠人性可以活好人生;信仰加上在大學學習到的知識,帶給我不少思想沖擊,塑造了我的性格。其實在我的年代,通常女孩子中學畢業後選擇做老師或護士,很少像我這樣選修社會學,我深信是神要訓練我,為我鋪排日後的服事道路。」她娓娓道來少女時代的故事,形容自己「糊裏糊塗」才作出不一樣的選擇,然而當她一了解社會的困境和需要,並沒有袖手旁觀,而是單純地渴望改變現況,令社會更美好。
可惜要將問題撥亂反正,並不是一個有心人的力量便能夠成事的。
「我中大畢業後前往美國讀碩士,再回中大做研究,主責香港的勞工及房屋問題,越研究越發掘林林總總不公義的事情,很想幫助社區有需要的人士。可惜當時香港廉政公署還未成立,在貪污的陋習下,想要扭轉基層的情況談可容易,於是懷着不忿移民加拿大。」滿腔憤怒是源自對升斗市民的愛,「既然不能改變香港,只好一走了之。當年我還是熱血的年輕人嘛!」她慨嘆說。
原來神對Angela另有安排,她的工場不在香港,而是在加拿大。
一個推動政府改變的新移民
1976年,Angela隻身移民距離香港逾一萬公里的加拿大,第一份工作便是為中僑開荒。她本人也是新移民,但既要照顧普羅新移民的需要、與層層官僚的政府斡旋、還要四處籌款找尋支持。
「我豈沒有吩咐你嗎?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你無論往哪裏去,耶和華你的神必與你同在。」(《約書亞記》1章9節)古時耶和華賜力量給約書亞攻取神所應許的耶利哥城,今天祂也賜勇氣給Angela應付繁複的事務,不僅差遣她向溫哥華這座城市傳遞關愛和幫助,也成全她服事人的心志。
「中僑本來是政府一個為期三年的短期項目,政府見它成效不錯便批准繼續做,但不再給予資助,要自給自足。」最終幾乎整個項目的職員全離開,只剩下Angela和她的秘書。要重新運作機構,在人看來是不可能的任務,然而Angela二話不說挽起兩袖着手打拼,一磚一瓦地為中僑建構穩固的地基。「直到數年後政府有資源幫新移民安頓,我們才再次申請資助。」她說。
Angela重建中僑的第一個阻礙,正是她作為華人的文化和語言問題。她解釋道:「華人對着政府官員通常不太敢發表見解,而我職責所在必須經常跟他們周旋。還有,雖然我懂說懂寫英文,但速度始終不及本地人,況且我不擅甚麼政治手腕,所以初時官員常常忽視我的意見,為此我不斷進修,學習如何流暢溝通,增強自信。」
阻力越強,Angela拼盡全力更奮勇向前邁進。不諳英語的新移民聽不懂英語難以溝通?她提倡政府撥資源幫助他們,促成政府成立ESL語言支援項目(現稱LINC);移加的中國醫生遭投閒置散?中僑與業內人士組織起來建議政府善用專才,中醫針灸學會由是誕生。為解決新移民的困難和需要,林林總總的服務形式隨之應運而生,如聘用多元文化學校家庭聯絡員、公民入籍試及考車牌批准翻譯等遊說工作,以至職業學歷認證等的倡議和移民安頓服務經費撥款等,大部份都是在七十至八十年代、由Angela耕耘的中僑聯同其他移民服務機構不辭勞苦、力爭上游的成果。
聲音微小的新移民要推得動政府這個架構層層疊的大象,爭取的過程裏耗費了多少血汗,實在難以想象。
「要政府真正了解新移民的需要、願意給予適切的協助,需要一段吃力的教育過程。例如ESL,大部分是民間舉辦,而且參加的新移民不分年齡和英語程度一起使用全英語上課,由西人任教,很多連ABC都不懂的人根本聽不懂老師說甚麼,但我們深信有母語輔助兼分程度上課,可有助新移民融入。因此我們向當時培訓ESL老師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分享新移民的實際需要,UBC也採納了我們的意見作出改變。」
我們現在享受政府種種服務新移民的德政,背後必有人盡忠付出;而這些人的背後,必有憐恤人的神感動他們。
從入籍法官到中信
Angela帶領中僑十一年,其後擔任入籍法官八年,是卑詩省首位華裔入籍女法官。「入籍法官是由聯邦政府委任的,當時的國會議員覺得我適合便自行推薦我,我是無預期做這份工的,真是突如其來的驚喜。」她微笑道。
相對於中僑,入籍法官的工作十分安穩;Angela就是嫌它太安穩,轉職中華文化中心。「每日做固定的事情,與入籍的申請者談話,評估他們是不是符合入籍資格。後來感到這份工作太沒挑戰性而不再續約,曾經跟弟兄自組市場研究及民意調查公司作為官民溝通意見的渠道,可惜我不是做生意的材料,隨後加入中華文化中心。」當時機構群龍無首,主席邀請Angela空降任總幹事,於是她再度踏進社區。
她坦言當年在中華文化中心不算順利,委員不太接受新思維又過度維護自身利益,讓她有志難伸:「我一心一意服事人,但要耗費太多精力打關係才能夠開通門路。」即使如此,在她擔任中華文化中心行政總監的六年裏,中文學校由温哥華華埠和列治文擴展到三聯市,學生人數倍增至三千多人;完成籌建加拿大華人博物館、舉辦大大小小振興華埠的活動、搞中國及香港電影節,請來葛優、馮小剛、張艾嘉等知名電影人出席的盛大場面,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2002年開始,中信成為Angela事奉的基地。機構奉行以基督教價值全人關懷和服務社會,同時滿足她服事人和傳福音兩大獻身於主的心願。
「江錦培牧師在2000年建立本拿比中信中心。他認為教會不應被困在四堵牆,應該進入社區當中;1999年麗晶廣場剛蓋好,他看好那裏將是聚集華人又人流旺的好地方,於是呼籲教會支持籌款買下舖位開辦本拿比中信中心,真是很有遠見。」今天麗晶廣場如江牧師廿多年前所預見,早成為大溫華人出入起居的必到之地;當說起江牧師的往事時,Angela泛起敬佩之色。
江牧師看中Angela的社會工作經驗,邀請她擔任本拿比中信中心的主任,並肩開展中信在溫哥華的新基地。「那時我已經為事業的路向祈禱了數月,感謝神引領我成為中信的一份子。只要我們有為神做工的決心,祂不會埋沒賜給我們的裝備和恩賜。」她感恩地說。
活出「愛鄰舍」的先驅
今時今日不少教會關心社區,發揮《聖經》「愛鄰舍」的教導;可是在廿多年前,「城市宣教」仍然是一個不太獲教會接受的「新派」概念。
「以前教會要將『屬靈』跟『世界』完全分隔,但事實上『信仰』就是『生活』,不可能分割開來。我記得有牧師告訴我,假如基督徒只服務人而不傳福音,就是不負責任;如果只傳福音而不服務人,就是虛偽。基督徒需要反省。」
Angela默默以實幹回應質疑的聲浪,她按着中信「將教會帶到人群,將人群帶到教會」的信念,以生命影響生命、以神的愛關懷社區和弱勢社群,把抗拒福音的硬心「鬆土」。「我常常提醒同工和義工要在適當的時間傳福音,因為『活出信仰』比『說出信仰』更有力。」她那堅定的眼神在閃爍着。
她運用對社區需要的敏銳度,帶領中信團隊既深且廣地策劃切合人群需要的服務和活動。較生活化的,有興趣班、健康資訊講座和展覽;較深入心靈的,有癌症病人和腦損傷病人支援小組,隨後關懷部和輔導部也應運而生。
「本拿比中信中心位處城市中心的位置,有心的弟兄姊妹開始reach out接觸病人,漸漸發展成關懷小組,成功獲准進入醫院服事,安排義工接載病人、做飯給他們吃,甚至有些無親無故的病人離世,由我們代辦喪事。」不止如此,團隊更進入教會訓練弟兄姊妹,從安慰的說話技巧到正確攙扶病人的方法,裝備肢體助人自助。「很感恩,就算訓練課程長達二三十個小時,也不減受歡迎程度,證明需求大,未信主的朋友也願意進入教會學習。」
毋須甚麼解釋和辯護,中信成功的服事模式早已用行動影響了教會,成為教會社區外展事工的參考。「初時教會觀察我們做得怎樣,後來都引入了我們這一套。」
傳承無悔服事的心志
2016年,Angela退下中信行政總監一職轉任董事,聚焦於為加拿大中信慈善基金會打好根基,讓有心有力的新力軍有充足資源接棒服務社群。「2017年有幾位董事從本業退休,深感神那麼祝福我們baby boomers這一代,我們也應該好好為神的家儲備,好讓下一代能夠專心一意服事神和服事人,於是成立加拿大中信慈善基金會。」
傳承心志比存留財產更重要。Angela是後輩的屬靈榜樣,而她的屬靈榜樣就是中信創辦人王永信牧師、加拿大中信永遠榮譽主席金新宇牧師博士;香港突破機構蔡元雲醫生、蘇恩佩姊妹等。「耶穌是這些屬靈前輩的榜樣,他們成為我的榜樣;我見證着他們蒙神差派四處去開荒,嚐過不少辛酸,他們全都無怨地順服跟從,感動了我。」
《以弗所書》2章8-10節是Angela在社區開山劈石的動力:「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裏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
「耶穌捨身救世人的恩典,我們要常記,回報主恩。神早為我們預備了行善的計劃,雖然實行時有血有淚,但生命在祂手裏,日後回望過去的時候,便感恩自己克服歷練後,變得更成熟茁壯。」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