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法庭到禾場:杜世傑博士的織帳棚事奉之旅
- 關美靈
- Sep 26
- 6 min read

來到杜世傑博士(Dr. Toh See Kiat)的家,參與他每星期五舉行的查經班。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地方的信徒聚集一起,各自帶來準備好的食物,準時七點一起聚餐、聯誼傾談,話題廣闊,由生活工作到經濟文化,大家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下彼此認識。
TEXT / 關美靈 PHOTO / 受訪者提供
曾受人助 施恩他人
杜博士每星期最少有三天在家舉辦這類聚會,當中他心繫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留學生,希望把愛與關懷先帶給這些離鄉別井、遠赴他國讀書的年輕人,所以他家中有四個房間,他會把三間提供給經濟有特別困難的國際留學生,給他們過渡性的幫助。與留學生一起生活的時候,就能夠讓他們從自己身上感受到上帝的接納與愛。杜博士不會給予他們壓力成為基督徒或強迫他們聽道。反而會慷慨地為他們提供食物,烹調多款精緻的家常小菜。他更會開設英語班幫助他們盡快融入這個新環境。
杜博士分享道:「我是新加坡人,能操流利英語、普通話、少量廣東話。我同時了解多元文化及信仰,加上我在新加坡大學曾擔任教授及曾在新加坡議會擔任公職,初來加國的留學生與我交流時,無論在學術知識、經濟政治及生活智慧上,都喜歡與我分享。過程中,他們透過與我們相處,感受關愛與接納,從而感受基督的愛。我相信這就是活出基督。」
原來杜博士太太Dorothy愛群年輕時是中學老師,亦長時間參與年輕人工作。當他們兩口子往英國深造的時候,曾被接待及經歷留學生的艱苦,種下他們熱心為留學生的福音使命。
飯桌上帶來家的味道
「我們很喜歡邀請人們來我家吃飯,溫暖的菜餚加熱騰騰的米飯,讓留學生們感受家的溫馨。其實我太太不喜歡做菜的,她努力鑽研多款家庭小菜,功多藝熟就成為她的招牌菜。曾經有一位韓國留學生吃完晚飯後,熱淚盈眶地跟愛群說他在外地終於嚐到媽媽餸菜的味道。這才是推動愛群下廚的動力。」
杜博士發現教會現有模式大多服務已信主留學生。「若在教會查經,非信徒出席率不到三成;但在家中聚會,人數從五人飆至五十人。」於是,他決定將其住宅打造成「福音驛站」。
“Welcome to my home”笑容親切地在家門前迎接朋友,他的家就是一個接待人的地方,就像一間溫暖如家的教會。杜博士分享他的宣教智慧:「我們深耕十多年國際學生事工,用了『五F法則』:Food飲食、Fun趣味、Friendship友誼、Freebies贈品、Faith信仰,來搭建福音橋樑。」杜博士相信活出基督的樣式,比沉悶的說教來得更具感染力。他談及有留學生跟他說曾到過一些教會,崇拜完就約他們吃午飯,午飯還未吃完,就問他們想不想認識福音,相信耶穌,令年輕人覺得一切都是有目的而為,反而令人反感。
「我不會強迫人聽福音,但在教導他們英語時會用上《聖經》經文,也會鼓勵他們主動思考信仰。我跟太太開放三間臥室接待留學生,曾有一位日本學生看見我們基督徒夫妻相處之道,覺得不可思議,比講道更震撼 。我們的生命見證可說是零壓力的真理印證。」
蒙恩得救與事奉呼召
杜博士的信仰歷程追索至1975年8月,他在軍中歸信基督。當時從軍是為籌措大學學費,內心充滿苦毒,因為他怨恨父母貧困,憤懣政府未因優異成績授予獎學金,嫉妒已入學的同窗,更厭倦軍旅的艱辛。
當時身為佛教徒的他,向佛陀祈求解困卻未得回應。直至某日深陷絕望深淵,他仰天呼求:「我需要袮!我不知道袮是誰?如果袮就是耶穌基督,請顯明給我。」祂以連串應允回應——杜博士起初視為巧合,但過多的「巧合」終讓他徹底降服,認基督為主。
「神催迫我向基督徒表明心志,我便尋覓營區軍醫(我知他是信徒)。他贈我《聖經》,帶我誦讀罪人禱告。此後我勤讀《聖經》卻未去教會,直到某日在營區行走時,彷彿聽到神的聲音在問我:「你既為基督徒,為何不去教會?」我列舉諸多藉口,卻向神立約:若祂指引一處讓我舒適、喜愛牧者且講道扎心的教會,我必前往。不久,下屬邀我參加教堂婚禮,我深受教堂氛圍、牧者與講道打動。」
「然而三個月後,我仍停滯不前。神差遣另一位軍官邀我去教會,正欲拒絕時猛然醒悟:神正藉人引領我赴祂所選之教堂。得知地址時,我震驚不已——竟是婚禮同一間教堂!神以慈愛追念我遺忘的承諾。1977年8月,我開始在Zion Baptist Church聚會,1978年12月受洗,之後從不間斷去教會。」
在大學履行宣教使命
信主後,杜博士為法學院獎學金禱告,甚至與神「交易」:若得獎學金,必於在學期間全心事奉。他回憶說:「我未求入學資格,因自信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已為我保留學位。結果雖獲獎學金,卻因服役兩年半未入學而被取消資格。此課教我:神必應允禱告,並幽默提醒人毋需與祂交易。 」
入讀國大後,他決意履約事奉,並視校園為宣教工場:首年參與佈道籌委,次年任法學院團契主席,後兩年加入大專基督徒團契執委。加上教會的培育使他靈命茁壯,更領悟向大學生傳道的戰略意義,以及「作世上的鹽光」與「織帳棚事奉」的呼召。
「初信時,我曾向主表明願為牧者,但未聞呼聲便執業律師。或許我充耳不聞?當事務所倒閉後,神引領我申請國大高級導師職位,意外發現自己熱愛教學且學生對我評價優異,獲校方資助攻讀博士。」
遠赴哈佛就讀碩士期間,Rev. Joseph Sabounji鼓勵他們從事學生工作,並位於波士頓的Park Street Church 事奉。在1986年,在倫敦修讀博士學位時,他們與International Fellowship of Evangelical Students (IFES)總幹事Chua Wee Hian長老繼續在London Chinese Church服侍國際留學生事工。
1997年起,杜博士從政時,更曾想作「國會議員的牧者」,嘗試籌組基督徒團契卻未果。後在Mount Carmel Baptist Church擔任執事(2000)及長老(2003),之後更被按立成為牧師。
人生高峰卻跌得最痛
杜博士憑着豐富的專業知識及人脈,在2001年創立自己的律師樓,欲以「織帳棚」方式兼顧生計與事奉,以自己的想法及計劃去為神工作。豈料,開業幾個月便遭遇世紀災難911事件,當時國會任期終止、合夥人先後離開,債臺高築,差點連自己居住的房屋貸款也不知怎樣償還。
正經歷人生高峰跌宕之時,方領略上帝奇妙的教導。「此後四年我艱苦支撐,所有收入全償債主,甚至有一年零收入,房產抵押負債達數百萬。我悔悟未尋求神的旨意,學習謙卑,遂向主表明:若祂召我全職牧養,我願意順服,但絕非為逃避困境或重蹈自以為是的覆轍。我求主藉《聖經》顯明其意。」
就在2005年,他看到《哈該書》第1章,當中第6節說到:「撒種多收穫少,食不果腹衣不暖,工錢漏於破囊」,當中的情景跟他一模一樣;而第9節說到:「期待豐收竟成空,因我殿仍荒涼」,對他更如當頭棒喝,原來神呼召他建造祂的殿才是真正的屬靈呼召。這次杜博士決心回應:「我預備好了! 」
次日他繼續讀《哈該書》第2章,應許接踵而至:神揀選我勿懼怕(4、5、23節)、金銀屬祂供應無缺(8節)、今日起我必賜福(19節)。
諷刺的是杜博士那時財務跌入谷底,其時已欠租四個月,房東經理不斷催款。他分享道:「有一天,一位並不相熟的弟兄來找我,給予律師樓一件大案,費用足以償還所有債項。更奇妙的是,他關心我公司的財務狀況,我如實跟他道出困難,他竟給予我一張支票,並說明這不是貸款,而是一份禮物。他就像上帝派來的天使,讓我知道神的應許是何等信實。」
杜博士說更奇妙的是以他的公司當時深陷赤字之際,根本沒有人願意注資,但另一位與他相識多年的基督徒合夥人,憑着對上帝的信心竟順利引進四位基督徒女士入股。這次經歷雖令公司架構改變,卻使所有合夥人都變成基督徒,他深信亦是上帝的心意。
恩福相繼,踐約之時已至
直至2007年,公司的合夥人容讓杜博士赴溫哥華維真學院暑期進修。結業後,他與妻探望多倫多的薩布尼牧師,對方邀請兩人接手其創辦的留學生事工,杜博士深感不足,遂在多倫多天道神學院繼續深造。
之後,他們有多年為The People's Church任加拿大國際學生事工(ISMC)同工。2010年起,他與妻子共同領導該事工,期間多人歸主、信徒堅信,為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施洗,查經班從五人增至常駐25-30人(高峰逾40人),慕道者渴慕真道、心懷敞開。
杜博士得到其律師樓的支持,一方面既代表公司出席海外會議,另一方面亦得到薪金以支持他在海外從事國際留學生福音工作。當初成立律師樓的初心,就是希望能夠「織帳棚」事奉,卻在輾轉間達成當初事奉心志。杜博士夫婦二人已居多倫多逾十年,過去為不同教會提供培訓,在他家中舉辦不同的查經班,並繼續服事國際留學生。
剛剛渡過71歲生日的杜博士道:「將一切榮耀歸給神!一息尚存,我都樂於事奉。我與妻子愛群一起為主作工,分享所有喜樂與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