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曾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我所做的事,信我的人也要做,並且要做比這更大的事,因為我往父那裏去。」(《約翰福音》14章12節)。耶穌在地上的服事中,從呼召門徒那一刻開始,就開始了傳承;祂不只是做傳承的預備,更是在做傳承的工作,祂讓我們明白「傳承」在我們的屬靈生活中有多重要!
幸運是在神的恩典下,今期被訪者—朱子穎不但傳承了父親(朱景玄校長)和母親(陳麗琴校長) 的信仰,更受二人啟蒙投身教育界。如今身為家族第三代信徒的他,繼續薪火相傳,帶領兒子和教會的下一代事奉上帝,並以教育家的身份與年輕一輩同行,齊齊迎接未來新世界。
TEXT / 關美靈 PHOTO / 受訪者提供
蒙主恩在教會成長
作為家族中的第三代信徒,朱子穎自小在教會成長,而影響他信主的人正是其母親。「媽媽是家族中最先信主的人,她在我六歲那一年返教會,其後還帶着爸爸、上一代親友和後輩齊齊歸主。所以自懂事以來我便在教會生活,從小學開始上團契,到16歲正式受洗成為基督徒。」他形容自己由讀書到工作,從沒停止事奉主:「雖然中學時並非讀基督教學校,但我依然為主日學擔任助教,到升上大學之後,更加倍投入教會事務,除了擔任敬拜隊的結他手和低音結他手,更參與文字及電腦事工。其後受到上帝感召,我加入宣傳部做差傳事工,先後到過江門、內地山區及泰北戒毒村做短宣、扶貧工作。大學畢業後,我一邊當老師,一邊做兒童事工,帶領團契、主日學和兒童崇拜。到後來更擔任教會執事和堂董等領袖工作,為教會辦學團體處理幼稚園事務。」朱子穎坦言,全賴家庭信仰的傳承和教會栽培,讓他逐漸靠近神,每一步走來都滿是恩典。
視外公為榜樣
在訪談中,朱子穎多番提到「感恩」二字:「因為值得感恩的事情太多,例如媽媽信主後曾做過開腦手術。痊癒後,她分享了自己做手術的見證,感召了一眾親友決志信主,當中更包括我的外公。這令我很意外,因外公一向抗拒宗教,誰想到他會有如此大的改變,且在信主後比所有家人更投入教會生活,不但經常參加福音聚會、到老人院探訪,更將自己的財產捐獻給教會。最令我感動的是他在離世當晚,仍在參加福音主日敬拜,在生命的最後一秒事奉上帝,他是我最好的榜樣。」
父母與教會栽培
除信仰外,朱子穎投身教育界也跟傳承有着莫大關係。因其父母都是小學校長,所以他小時候每個周末都會偕弟弟一同回爸媽學校,更參與二人的學校活動和社區服務。「父母過往經常在餐桌上跟我和弟弟分享教育觀點,因此我從小已被灌輸教育知識。加上教會的培育,讓我早就做好裝備,到真正成為老師時,比別人更輕易掌握課室管理,也更懂得如何跟學生相處。」
不過,原來朱子穎在進修路上曾發生過一段小插曲:「當年我的高考成績不俗,按計分應有很大機會入讀頭幾個志願之選的學科。記得當時未有將教育系放在前列志願,反而好想讀哲學。但結果JUPAS放榜時,卻是香港教育大學取錄我。」現在回看,難道不是神的指引,讓朱子穎沿着傳承之路,延續父母的教育夢?
朱子穎說自己初踏足社會工作時,不太明白傳承的真義,更有自己的想法,不願意向人透露父母是校長。但隨着思想日漸成熟,對於父母的職業,他不再難於啟齒:「其實父母在年輕時也同樣努力裝備學生,協助他們走進未來社會。只不過當時未有AI、Internet,也欠缺資訊科技發展,他們見到的未來跟我們今日所見的未來不盡相同,我們兩代人採用的手段不同但目標一致,都希望透過關愛教好學生,讓他們了解生命等價值觀。當我深刻明白這一點時,就很感恩能傳承父母對教育的夢想和追求。」
年輕校長變身白武士
立定志向執教後,朱子穎拼勁做老師,更在上帝帶領下以33歲之齡出任浸信會天虹小學的校長,有如「白武士」般把這間小學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問及當初為何會挑起這個重責?朱子穎回答全因當年對教育有個人見解,於是在求職面試中便展示了想法。「記得進行到第二輪面試時,要為浸信會天虹小學寫一份救校建議書。當下馬上想起了父母當時的靈修題目——『雅比斯的禱告』,當中提到擴張境界,我便針對當年香港教育界着重操練文化,在建議書中寫下我的主張—Less is more(即是提倡學生少一些操練、多一些體驗);並於面試中提出連串問題,例如可否讓小朋友的學習還原基本步?教育是為了未來,還是為了滿足今天的遊戲規則和操作?」結果這些問題在當年一鳴驚人,不僅讓朱子穎成為了最年輕校長,更改變了浸信會天虹小學的命運。
裝備學生迎接未來
正所謂能力愈大、責任愈大,更何況當年浸信會天虹小學面臨殺校,所以朱子穎領受神的旨意,上任後迅速進行教育改革。他認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孩子走向未來:「舉個例,現正就讀小學的孩子到2050年便要尋找工作。然而,今天教育界所做的一切,是為了下一代的未來而準備,抑或最終會跟未來無關,不適用於未來?」認清教育方向後,朱子穎開始反思學校運作細節,甚至在2005年推行「電子書包計劃」,讓學生可以帶電腦上學。他指出:「今天帶電腦上學已十分平常,但在2005年推行時卻非常創新。原來當努力實踐想法,並配合到位的科技發展,便能擴大發展藍圖。到2018年香港政府終於推出政策,要求所有學校的高年級學生帶電腦上學。透過科技,人人都能平等學到知識,這進步令我倍感滿意。」
時代變,社會發展走向變,培育社會棟樑的教育方法當然也要變。朱子穎認為基本知識固然重要,但也要重視發展孩子的不同能力,包括溝通能力、合作能力,還有面對逆境時懂得運用現代科技進行探索和解難等。所以他近日為智能綜合教育平台GRWTH的「AI跨系統正向/多元智能發展平台發佈會」拍片分享對AI的看法。在他的眼中,AI科技與教育息息相關:「雖有研究指出人類的智慧和知識會隨着社會和教育進步而慢慢增長,但當AI和人類的發展去到交叉點的時候,AI的發展必定比人類的發展更快速。可預見當兒子及其同輩在2040年畢業時,他們的競爭對手已不止大灣區學生,還要面對來自AI的挑戰。或許AI目前仍未取代人類,但懂得用AI的人必會取代不用AI的人。基於這情況,作為教育工作者,更應擁抱人工智能,多思考如何在學校行政上應用AI,甚至讓學生在學習中多使用AI。」
信仰傳承下一代
朱子穎悉心栽培學生之餘,也對11歲兒子的教育十分上心,希望能將所有最好的事物都傳承給他。「感恩神的帶領下,仔仔不但在我任教的小學內讀書,更成為了家族中的第四代教徒。當他還是手抱嬰兒時,我已帶着他一起參加敬拜隊事奉,一邊打着拍子,一邊哄他入睡。我發現每次他醒着的時候,都會眼仔碌碌的望着鼓手打鼓,狀似甚感興趣。說來也奇怪,到3、4歲的時候,他確實展露了自己在音樂方面的潛質,所以我安排了他正式上堂,跟鼓手學打鼓。後來疫情期間,我們一家三口更經歷了一次難忘的敬拜體驗。因有一天結他手和鼓手因同時中Covid,無法出席敬拜,於是我和仔仔便頂替他們彈結他和打鼓,加上太太負責領唱,便造就了我們仨同台敬拜。現在回想也十分感動,覺得是神的美意。」
無懼低谷 擁抱失敗
問及廿年教育生涯中,可曾經歷過甚麼難忘事?朱子穎說最難忘的是陪伴學生經歷死亡。「始終人生無常,死亡常常出現在身邊,特別是學生及其家人的離世,總讓我難過又難忘,同時也讓我反思,除了教授小朋友知識和技能外,我們應否花多一點時間教導他們學習堅毅和正確價值觀?讓他們有充分準備應付人生突如其來的生與死?」
除了教導學生以正確態度面對死亡,朱子穎對於人生逆境也有一套個人看法:「生活中總有不順境的時候,我會擁抱失敗,享受由低谷往上爬的過程。因為我相信人在一帆風順時,是無法彰顯自己的價值,相反在困難中若能臨危不亂、將逆境變順境,反而更能彰顯真正價值。」他也勉勵年輕一代對上帝有信心,凡事交託,讓神的恩手帶領走出低谷,將逆境轉為順境。
講道、經文觸動內心
建立與天父親密的關係,也是生活的得力來源,因此朱子穎會主動敞開心扉讓主觸動。「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到內地佈道會工作,當完成工作後何智雄牧師以《聖經》中的『耶穌叫門徒撒網的故事』跟工作人員講道,他形容門徒就如一名專業漁夫,熟悉潮夕漲退,知道如何撒網捕魚。然而上帝卻能讓門徒得到更多,不止是得到更多魚,而是得到更重要的普世價值觀。當下我被他的講道深深觸動,原來即使大家各有專業,但要所得更豐盛,就必須依從上帝的話。」
正因為神是明燈,能指引人生路向,朱子穎每天都會祈禱,求主賜聰明智慧面對每日的挑戰,也經常以《羅馬書》8章35-39節的經文:「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是患難嗎?是困苦嗎?是迫害嗎?是飢餓嗎?是赤身露體嗎?是危險嗎?是刀劍嗎?正如經上所記:『為你的緣故,我們終日面對死亡,人看我們像待宰的羊。』但靠着愛我們的那一位,我們在這一切事上就得勝有餘了。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有能力的,是高天的、是深淵的,或是任何別的被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裏的。」去鼓勵自己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