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處奇逢的啟示(二)在迦拿醫治大臣的兒子
- 楊學義牧師
- Jul 3
- 8 min read

耶穌又到了加利利的迦拿,就是他從前變水為酒的地方。有一個大臣,他的兒子在迦百農患病。他聽見耶穌從猶太到了加利利,就來見他,求他下去醫治他的兒子,因為他兒子快要死了。耶穌就對他說:「若不看見神蹟奇事,你們總是不信!」那大臣說:「先生,求你趁着我的孩子還沒有死就下去。」耶穌對他說:「回去吧,你的兒子活了!」那人信耶穌所說的話就回去了。正下去的時候,他的僕人迎見他,說他的兒子活了。他就問甚麼時候見好的,他們說:「昨日未時熱就退了。」他便知道這正是耶穌對他說「你兒子活了」的時候,他自己和全家就都信了。這是耶穌在加利利行的第二件神蹟,是他從猶太回去以後行的。
主題經文:《約翰福音》4章46-54節
TEXT / 楊學義牧師
「絕處奇逢的啟示」是一個連續七集的系列。每集順序閱讀《約翰福音》的作者在第2至11章刻意選錄七個主耶穌所行的神蹟其中之一,逐一探討神蹟的意義。本文是上述系列的第二集。前文提及「神蹟」在《約翰福音》的作用有如「指標」(sign);作者藉着記載這些神蹟發生的內容,連接個別神蹟前後敘事文的情節,包括了耶穌與不同人物的對話,或耶穌的長篇講論,為要傳達某些扼要的信息,讀者不容錯過。
《約翰福音》4章46-54節記載耶穌醫治大臣將要死的兒子。敘事文的結尾(第54節)說明這是耶穌在加利利行的第二個神蹟,更在敘述的起首(第46節)提及耶穌當時身在加利利的迦拿,就是之前第2章1-11節記載耶穌在迦拿婚宴中變水為酒、在加利利行的第一個神蹟相同地方。很明顯作者有意編排,不但將兩個神蹟前後相連,並且刻意將經文記載兩個神蹟述之間發生不同的片段和相關的情節串連起來,藉此指出其中一貫關乎「信心」的主題信息。
細看兩個神蹟最重要的相連點,並不在其發生的地點,而是兩個神蹟所造成的影響。敘述第一個神蹟的結語,作者說明門徒就信了耶穌(第2章11節)。敘述第二個神蹟的結語,作者也說明大臣自己和全家就都信了耶穌(第4章53節)。第一個神蹟由「酒用盡了」的情況變成「好酒留到如今」。第二個神蹟由「兒子快要死了」的情況變成「你的兒子活了」。敘述神蹟故事從「以水變酒」到「險死還生」,皆顯出耶穌奇妙的作為,使人在窮途末路無望之際,經歷因着信耶穌出現人生逆轉的奇蹟。
上集提及變水為酒的神蹟如同指標,藉着敘事文中最突出的情節,就是在婚宴席上正遇「酒用盡了」。那些僕人毫不猶疑地完全順從耶穌的吩咐而行,把賓客進入室內之前洗腳潔淨用的那六口石缸倒滿了水,然後將石缸裏的水舀出來送去給管筵席的品嚐。管筵席的當然不知其中底蘊,但一嚐之下竟如玉液瓊漿,還去追問主家因何沒有先斟上好的醇酒款客。從敘事文前後情節去看,「酒用盡了」比喻當時猶太人的聖殿虛有其表,其屬靈光境令聖殿的主蒙羞。六口石缸亦代表着猶太人墨守成規的潔淨傳統形同虛設,對於淨化靈命於事無補。變水為酒的神蹟要指出信仰務求真實的「信心」;信心建基於完全順從主耶穌所說的話,既然相信、就必須依照主耶穌所說的去行。所需要的就是願意放下自己原有的想法和見解,惟有全心全意順從耶穌,才能產生靈性的突破。耶穌醫治加利利大臣兒子的神蹟要指出的信息,正連接着上一個神蹟所指出的要點。
記述兩個神蹟之間的篇幅,由第2章14節至第4章45節,敘事文有意提及耶穌從加利利去耶路撒冷往返行程的一個"roundtrip"之中,有不同人物對耶穌的信心各有差異。首先記載在耶路撒冷過逾越節的時候,有許多人看見耶穌所行的神蹟,就信了祂的名,但耶穌卻不將自己交託他們(意即耶穌不相信他們),因為祂知道人心裏所存的(第2章24-25節)。敘事文在第3章1-21節記載在耶路撒冷有一位猶太官員兼法利賽人尼哥底母夜訪耶穌,他因耶穌所行的神蹟慕名而來。尼哥底母有尋求真理之心,卻因放不下個人對神蹟的前設認知和神學理解,未能接受耶穌說明人必須靠靈重生才能進神國的講論。耶穌向尼哥底母指出他身為宗教教師,雖然精通歷史和學術,卻不求甚解,更缺乏信心。真正的信心關鍵始於人願意在神面前謙卑自己、放下自義,承認自己的罪,信靠神差來的獨生子,因而得救。若人拒絕神的救恩、執迷不悟,故意行惡、怕受責備,好比在漆黑中選擇不愛光倒愛黑暗,便是自欺欺人。惟有肯來就光的人,才是靠着神、行真理的人。
敘事文接下去在第3章22-36節記載的場景,位於猶太東面約但河靠近邊境之地,施洗約翰在那裏為人施洗。當時有一個猶太人去見施洗約翰,似乎為他心抱不平,因為耶穌也在那裏為人施洗而後來居上,現在眾人都往耶穌那裏去了。施洗約翰十分清楚自己奉差為耶穌作見證的角色和任命;誰為主?誰為僕?他堅持毫不喧賓奪主、捨本逐末。他借用出席別人婚禮作比喻,闡述一個「謙卑自己、肯來就光」的正確態度:「娶新婦的就是新郎。新郎的朋友站着聽見新郎的聲音就甚喜樂。故此我這喜樂滿足了。他必興旺、我必衰微。」(第3章29-30節)這正是一個人「靠着神、行真理」美好的見證,亦是真實「信心」的應有表現。
敘事文在第4章1-30節記載耶穌由猶太返回加利利途中,為要使一個撒瑪利亞婦人的生命得着重建而刻意經過撒瑪利亞;雖然猶太人與撒瑪利亞人素不交往,猶太人往來猶太和加利利兩地,一般會繞道而行,避免進入撒瑪利亞。但耶穌此行卻認為必須經過撒瑪利亞(第4節)。耶穌在位於撒瑪利亞敘加城中的雅各井旁,與那撒瑪利亞婦人談及人若喝祂所賜的活水就永遠不渴,為要幫助她有信心靠着耶穌,正視內心累積多年、無法解決的人生困難;同時要給她指出真正敬拜神不在於外表形式,而在乎心靈和誠實(誠實是指真理而言)。那撒瑪利亞婦人因着耶穌對她說的話,就拋下原先要來打水的罐子,馬上進城裏去,向眾人作見證說她遇上基督,因此有好些撒瑪利亞人信了耶穌(第39節)。敘事文進一步記述,那些撒瑪利亞人來見耶穌,請求祂留下;耶穌便在那裏住了兩天,有更多人因耶穌的話而信了耶穌。他們亦對那原先向他們作見證的撒瑪利亞婦人這樣說:「現在我們信,不是因為你的話,是我們親自聽見了,知道這真是救世主。」(第40-42節)。換言之,作者加以註明,撒瑪利亞人初信耶穌原是因為那撒瑪利亞婦人作的見證,但及至他們見過耶穌之後,清楚認定信耶穌並非人云亦云;他們雖然沒有見過耶穌所行的神蹟,卻因親自聽見耶穌所講的話,信心卻更加堅定。有關撒瑪利亞人「對耶穌的信心是基於耶穌的話」這個重點,正正是下文在第4章46-54節敘述加利利大臣「相信耶穌的話」,對耶穌有同樣的信心。兩段敘事文中間夾着一段簡述加利利人如何接待耶穌,與撒瑪利亞人相比之下,就有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的分別。
在記述耶穌醫治加利利大臣兒子的神蹟之前,敘事文在第4章43-45節簡述加利利人相信耶穌的情況。當時耶穌從撒瑪利亞返回加利利。加利利人因為在耶路撒冷過逾越節時也曾看見耶穌所行的事,所以接待耶穌。從表面看來,耶穌在加利利受人接待,如同在撒瑪利亞受人接待一樣。但敘事文引述耶穌曾說:「先知在本地是沒有人尊敬的。」(第44節);其作用有如附註。按上文下理,「本地」明顯是指加利利而言。加利利人因為看見耶穌先前在耶路撒冷所行的事,就接待耶穌。不過在作者的理解中,實況是「先知在本地不被人尊敬」。查「尊敬」是「重視」的意思。加利利人雖然外表接待耶穌,內心卻沒有重視耶穌;這樣有名無實的信心,就跟第2章23-25節所述那些在耶路撒冷因為看見耶穌所行的神蹟而相信耶穌的人沒有分別;耶穌不相信他們。尊敬耶穌、重視耶穌、聽從耶穌,才是真正的相信耶穌、接待耶穌。在作者的敘述中,加利利大臣對耶穌的信心有別於一般加利利人,十分明顯。難怪當那大臣前來向耶穌求醫的時候,耶穌對他說:「若不看見神蹟奇事,你們總是不信。」因為這就是加利利人普遍的情況。耶穌並非有意為難大臣,卻要讓他知道,真正的信心不憑眼見。
按一般《聖經》學者提供資料,這大臣是加利利省分封之王希律安提帕屬下的皇室貴胄,其財雄勢大,不在話下。如今因兒子病重、快要死了,於是親身從迦百農來到迦拿拜訪耶穌,求耶穌醫治他的兒子。大臣心裏抱着自己的一套想法,只求耶穌趁兒子還未死之前趕及前往醫治,兒子定必有救,但行程需要至少一天時間,希望耶穌馬上起行為妙。耶穌卻對他說:「回去吧,你的兒子活了。」(第50節)。讀者難免會誤解,以為耶穌敷衍塞責。豈料大臣充滿信心、毫不猶疑、相信耶穌的話,就回家去了;否則他不會就此罷休、空手而回。
耶穌要大臣明白祂的大能遠超人的籌算。敘事文要闡述的,就是這加利利大臣對耶穌有不憑眼見的信心,與別不同。他完全相信耶穌的話,眼雖未見、卻依從祂的話而行。因着相信耶穌的話,大臣不再堅持一套自以為合理的觀念;他本意欲請耶穌跟他回家去才是辦法,現在卻要接受耶穌提出截然不同的方案;他願意放下要自行支配操控的執念、勝券在握的慣常作風,轉變內心自以為是的安全感,認定耶穌的話最信實可靠。及後大臣返抵迦百農之時已是翌日,正當他進入家門,僕人馬上告知他的兒子活了。大臣仍未及去看看兒子,便追問僕人兒子何時好轉,計算之下,正是昨天耶穌對他說:「你兒子活了」的時候,就印證了耶穌的話大有能力。
醫治大臣兒子的神蹟如指標,要進一步說明耶穌的身份、權柄和能力。能夠說有就有、命立就立的,只有上帝一位。真正的信心超越眼見,全在於相信耶穌所說的話。《約翰福音》第20章29節在本福音書的結語中,記載耶穌對多馬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令人感到意外的,這樣真的信心,竟然由一位外族官宦如何經歷耶穌行神蹟的過程,展示人前。一般加利利人因看見神蹟而接待耶穌,與大臣對耶穌的重視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耶穌在迦拿先後行了兩個神蹟,皆突顯耶穌說話的能力,並說明人必須憑信心全然相信耶穌的話語。第一個神蹟是為要使門徒真心相信耶穌,要立心摒棄一個虛有其表的信仰傳統;第二個神蹟是為要建立一個外邦大臣,於「先知在本地無人尊敬」的加利利社群中,活出真實相信耶穌的生命,而非投其所好的宗教信仰。在記載兩個神蹟之間,敘述耶穌的傳道工作順序先在猶太,後到撒瑪利亞,再往外邦人中。耶穌由加利利往耶路撒冷,回程途經撒瑪利亞,此行一來一回,增加了很多相信的人;但其中不乏只因看見神蹟而相信的人,猶太人如是,加利利人亦然,他們不是真心相信耶穌,那知道人心的耶穌不相信他們。相對之下,因耶穌的話而相信的人,就是真正尊重耶穌的人,他們竟然是一般猶太人所排斥的撒瑪利亞人。在加利利人中,那大臣在信心上不甘沆瀣一氣,他全然相信耶穌的話,就為讀者活劃出一個真信心的模範。他和他的全家人因信了耶穌,可想而知,他們一家當時在加利利一帶為耶穌有很美好的見證,不言而喻。
關於楊學義牧師
楊學義牧師在70年代初由香港移居溫哥華,1988年蒙召被差往澳門宣教,曾在港澳地區植堂牧會7年。1998年在維真學院神學畢業後被差派往北三角洲區開荒植堂,在陽明山華人神召會牧會8年,期間由加拿大神召總會(PAOC)按立牧職。往後15年,先在列治文華人播道會擔任領導牧師11年,後在基督教頌恩堂牧會4年。現任K-PACT Canada Mission Association加拿大福音差會(印尼跨文化宣教)總幹事,讓更多印尼人得聞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