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感恩自己讀哲學出身,看一套電影、打開一本書看,就已經走進另一個世界,這是一種幸福。」自小在教會長大,曾想過當傳道人的文潔華教授記得當年考入中大哲學系時,教會中弟兄姊妹還為她懇切禱告,連她自己都戰戰兢兢,哭了差不多兩星期,怕會影響自己的信仰。走進哲學這條路差不多40年了,她相信:「你永遠不能不知道你已經知道的事情。」思考過而選擇繼續的信仰,就會變得更為堅實,而現在的信仰亦不再是當年那樣了。
TEXT / 關美靈 PHOTO / 受訪者提供
電影說出感動人心的故事
文潔華教授本身是加拿大人,今年專程由香港來加拿大出席《多倫多國際電影節》(TIFF),就讓她分享電影中的故事,從中觀察及感受細膩的人性。
「電影說故事,尤其是劇情片,一定要有人文信息才有意義。一套電影消磨兩小時,如果欠缺故事就會很空洞,而好的電影更需要感動人,就能藏在記憶裏。」
今次來到多倫多國際電影節,文教授非常開心遇到一個她十分欣賞的巴西導演Walter Salles,他在1998年憑《中央車站》獲得電影獎項。該電影拍攝的場景是在巴西那些狹窄的街道,故事描述替文盲寫信的中年婦女為一個小男孩尋找他父親的過程。女人在巴西的車站旁擺設攤檔幫人寫信,她的顧客把心事與她逐一傾訴,而她卻往往收了別人金錢,在信封上寫了地址及貼了郵票,卻從不把信寄出,只藏在她的抽屜內。
有一天一對母子請她代為寫信後,母親卻在上車的路上被車子撞倒捲進車底而過身,四歲大的孩子從此流落街頭。那個檔主竟然第一次覺得需要照顧這個孩子,並按信上的地址帶這個小孩回家鄉找他爸爸。
文教授把電影的情節描述得繪形繪聲:「在過程中,她由一個冷酷無情貪錢的人,變成懂得關懷別人。這個女人的外表竟然亦隨着她的內心改變,而變得越來越漂亮好看。在巴士站的洗手間內對鏡一看,她也驚覺自己的不同,愛能夠改變一個人。我覺得這個導演技巧細膩,原來人會在這樣的情形下改變,第一次看這套作品已令我非常感動。」
是次出席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她欣賞到這位巴西導演另一套以真人真事改編的全新電影,描述一位被不公平對待的女性,失去丈夫同時更要照顧五個小孩,在絕境中如何掙扎求存,甚至攻讀法律,搖身一變成為一位人權律師,幫助其他遭遇不公平對待的人申訴權益。後來,她年紀漸長,看似得到腦退化症,但當年一幅一幅歷史圖畫依然清晰,尤其是她一直記掛的丈夫,而電影最後亦找到他的遺體,出了一紙死亡證。電影的名字就是《I Am Stilll Here》(我依然在這裏),單從電影的名字,已叫人動容。
電影是人生的精華
文潔華教授繼續分享道:「這次我亦欣賞了一套長達四小時的電影叫《The Brutalist》,講述一個建築師由外地來到紐約,如何遭人白眼批評。當中有一個鏡頭慢慢捕捉酒會派對裏每一位出席者的細緻表情與動作,把他們的背景與心態都表露無遺。他用了七年時間來籌備拍攝這套電影,卻只有32日的拍攝檔期。電影節中每一套電影都是細心精選出來,在現場更有幸與電影藝術工作者親身碰面。當看完《The Brutalist》這套電影後,我能夠跟這位年青導演Brady Corbet握手,並跟他說:『我是從香港來的,我非常喜歡你的電影,尤其是配樂部分。』我感受到他非常感激那份真心的互動。」
正如文教授所說,每一套電影都能夠讓人學習和進步。電影是Humanities 人文世界中最具感染力的媒體,影像加音樂是全方位的感官體驗,是人生的精華。
「我快將步入70了,我希望餘下人生,能夠參與更多電影節,欣賞有內涵及故事的電影,讓我的生命更豐富及有質素。」
電影就是藝術,通過那幾小時的精華,有結構及濃縮地講述一個精彩的故事,絕對能洗滌一個人雜亂無章的心靈。
她續說:「活到我這把年紀,有許多值得記憶或忘記的人與事,電影能喚醒你某些記憶與影子,人生經歷過又遺忘了的事情與感覺。
「當我離開浸會大學退休的時候,用了七小時執拾我工作31年的會議紀錄,剩下的只是一大堆陪伴過我的書籍。現在我要選擇未來該過的日子,例如我計劃學烹飪,煮一些美味的東西給我愛的人,讓自己及身邊的人快樂。」
信仰帶來精神上的體會
生活的經歷才能獲得精神上的體會。
電影講述的是人生故事,宗教則是有關現象背後的信念:「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希伯來書》11章1節)生活層面與精神層面從來都不能分開,因為透過生活的經歷才能夠獲得精神上的體會。
文教授說:「很多世界知名的哲學家都是透過大自然獲得精神上的領受。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有慧根去思想現在面對的苦難、無常、死亡,例如我要面對自己的學生離世,他們那麼年青就離開,感受就特別深。我並不是一個很有健康規律的人,但為甚麼能活到今天?我們的人生如何,小部分我們可以控制,但絕大部分都找不到原因。當我們想為何而來、為何而去?如何能安身立命,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東西,而電影就給予我這方面思考的空間,而信仰就給予我更多精神上的體會。
「當每個人面對最後的日子,身體衰殘的時候,我們就更能明白那是肉身的痛苦,在精神的層面上就能夠有力量去坦然面對。人要懂得感恩,善待身邊的人,體貼別人的需要。不要賺得全世界,反要謙卑,在地球村裏每一個人都是一起生活,不同的人都有各自的角色。」
文教授一天的生活就算有多忙,她都會嘗試看一齣電影、看一本書、書寫一些東西,把自己沉澱一下,選擇忠於自己,快樂地過生活。
「上帝安排每一個人的生命都不同,退休後的生活仍然忙碌,但我看到隧道盡頭有亮光,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與生活。我心存敬畏的心,在這個浩瀚的宇宙裏,我們都只是一粒微塵,我怎會不相信有一個超自然的實體?雖然我從小都在教會長大,但亦從來沒有停止思考人生的意義。從哲學思維去探索宇宙,我們已知及可知的東西太有限(Metaphysics is impossible),因此,從來無阻我懂得謙卑、敬畏。」
「我希望未來有更多的時間沉思,在教會、經文、詩歌的氛圍下去探索人生。我相信當你去到人的盡頭,你會看到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