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楊學義牧師

這到底是誰?



主題經文:《馬可福音》4章35-41節


當那天晚上,耶穌對門徒說:「我們渡到那邊去吧。」門徒離開眾人,耶穌仍在船上,他們就把他一同帶去;也有別的船和他同行。忽然起了暴風,波浪打入船內,甚至船要滿了水。耶穌在船尾上枕着枕頭睡覺。門徒叫醒了他,說:「夫子!我們喪命,你不顧嗎?」耶穌醒了,斥責風,向海說:「住了吧!靜了吧!」風就止住,大大地平靜了。耶穌對他們說:「為甚麼膽怯?你們還沒有信心嗎?」他們就大大地懼怕,彼此說:「這到底是誰?連風和海也聽從他了!」


TEXT / 楊學義牧師



「問你驚過未?」或許有一些渾身是膽、自命不凡的人會說:「勇者無懼」;那些狂妄無知、不知天高地厚的人,甚至會漫不經心地回答說:「我未驚過!」電影《新最佳拍檔》主題曲、由許冠傑和張國榮合輯《我未驚過》有以下幾句勵志歌詞:「誰沒有錯?跌倒多少遍再站起過,路徑坎坷不嘆奈何,用我雙手乾坤轉過,無論挫折有幾多,我未驚過!」百折不撓,談何容易!無論歌詞如何充滿正能量,人生一旦遭遇晴天霹靂,誰不驚懼?常言道:「人生如滄浪行舟」,人生際遇無常、起伏不定;雖然勵志的話常掛嘴邊,內心隱藏着的驚慌怯懦總是揮之不去。暴風巨浪當前,船在剎那間可被驚濤駭浪吞沒,聞者豈不毛骨悚然!


《馬可福音》4章35-41節記載一個耶穌所行的神蹟,一般稱為「平靜風浪的神蹟」,故事情節扣人心弦。突如其來的狂風險惡勢不可擋,船在大海上翻騰即將遇難,船上的人生命危在旦夕。敘事文的描述讓讀者不難有如置身其中之感,尤其是在不幸遭逢橫禍之際,令人最大感觸的,莫過於經文中門徒對耶穌提出質疑的一句話:「我們喪命,你不顧嗎?」或許這句話正正反映出你一直埋藏心底那份無奈的感受。


敘事文起首(35節)便說,當時正值夜晚,上文(4章1節)記載當日耶穌整天在加利利海邊講道,由於聽眾人潮洶湧,耶穌只有上船坐下講道,群眾站在岸邊聽道,直到晚上。當時是耶穌向門徒提出要連夜渡海。下文(5章1-20節)交代了耶穌渡海的目的,是為使命而遠赴格拉森人的地方那邊去,要拯救一個住在墳塋、因被污鬼附着而不由自主、自殘身體、無人能制伏的人。暗示雖然身負福音使命、任道重遠,卻未必因此豁免路途遇上險阻(36節)。說是門徒帶耶穌渡海,相信這是由於門徒之中至少有四位原是專業漁夫,對水路甚為熟悉,加利利海是他們從前操業之地。按地理環境,加利利海其實是一個頗大淡水湖,由於該湖位於山谷低洼之中,四面被群山包圍,天然氣候風雲莫測,引致湖上經常突然發生強烈風暴。這樣的情況相信對那些故業是漁夫的門徒來說並不陌生。可是這次暴風十分強烈,波浪打入船內,甚至船浸滿了水,令那些專業漁夫的門徒束手無策。當時的情況岌岌可危!


整段敘事文中最強烈的對比,就是船在海中正受狂風巨浪猛擊、搖曳不定,眾門徒正在驚惶失措、喊叫救命之際,耶穌竟然在船尾上枕着枕頭睡覺!耶穌當時是血肉之軀,相信因為當日整天講道以致身體疲倦,便在船尾上休息、呼呼入睡(38節)。「枕頭」一字是全部《新約聖經》唯一出現之處,四福音之中再沒有另一節經文提及耶穌枕着枕頭睡覺,明顯這是本段敘事文刻意的用語。假若要將這神蹟的情節如戲劇搬上舞臺,敘事經文就是劇本,幕後的籌備分工合作,大概佈景組、音響組、動作組各方面的工作都需要花不少心思,如何能夠令情節逼真,工作人員想必費煞思量。相對之下,道具組的工作十分簡單,只需要預備一個枕頭就是了。「枕頭」是這段經文中一個重要的着眼點,象徵諸如「無憂枕」之類的平靜安穩,為要突出一個毫不尋常的景象,就算在「平靜風浪」的神蹟尚未發生之時,一個身體疲倦的人在風急浪高的處境中、仍然可以安然睡覺。耶穌自己固然可以;我們身在風浪中、若有耶穌同船,也可以同樣枕着枕頭安然睡覺。


敘事文的高潮無疑是耶穌睡醒了,便斥責風、向海說:「住了罷!靜了罷!」風就立刻止住,大大的平靜了!讀者可以運用一點想象力,那海浪澎湃的巨響聲、在剎那間完全平靜下來,其震撼力非比尋常,溢於言表。不要說是對着狂風巨浪,就是對着一個喊叫不停的嬰孩「斥責」說:「住了罷!靜了罷!」人恐怕也無能為力,嬰孩甚至會越喊越大聲!神蹟顧名思義,就是除了神之外,人本身無能為力。這神蹟明顯地強調耶穌的權柄和能力,是相等於神獨有的權柄和能力。


敘事文的內容還有一個要讀者注意的對比,就是風浪「大大的平靜」(39節)、和故事結尾(41節)門徒因希奇耶穌的權柄和能力、連風和海也聽從衪、因而「大大的懼怕」。敘事文刻意強調神蹟的發生引致門徒有的所改變。門徒原先在狂風巨浪中驚恐慌張,甚至要埋怨耶穌:「我們喪命,你不顧嗎?」經歷神蹟過後,門徒懂得從經歷中深入一點思考,由「你不顧嗎?」轉變要查究一個更重要的問題:「這到底是誰?」作者的用意要幫助讀者明白,我們藉着人生諸多有起有跌的滄浪經歷、能夠逐漸認識耶穌「到底是誰」!由「你不顧嗎?」轉變到「這到底是誰?」,反映出人生命需要有這樣一次又一次的成長。我們未必能夠完全明白事情的前因後果,卻能夠每每體會神藉着我們人生的風浪、如何成就衪在我們生命中的計劃。


在故事的結尾,門徒產生上述的轉變,反映他們如何回應耶穌問他們的問題:「為甚麼膽怯?你們還沒有信心麼?」(40節)與其說耶穌當時責備門徒沒有信心,不如說耶穌向門徒發出一個「信心」要邁進一步的邀請。何況當時門徒跟隨耶穌未久,信心實在還有很多增長的空間。在遇着狂風巨浪之際,驚慌害怕是人之常情,但卻能藉信心克服恐懼膽怯;因着信心、對人生滄浪的觀點和反應有所改變,縱然身處波濤洶湧之中,仍可安枕無懼,原因就是知道有主耶穌同船,內心就滿有平安;「平安」並非「無風無浪」,卻是「無懼風浪」!


人生是「信心」之旅。信心需要不住增長,不是因為自己擁有甚麼或能夠做些甚麼,而是在於更進一步體會主耶穌要在我們身上做些甚麼。「這到底是誰?」對於主耶穌更多一點的體會,就是膽怯的出路。不住學習少一點靠自己,多一點靠主耶穌,就是回應耶穌向我們發出「信心」的邀請:「你們還沒有信心麼?」


《詩篇》129篇2-4節,詩人因着信靠神、藉人生的經歷,體會神的公義,有這樣的見證:「從我幼年以來,敵人屢次苦待我、卻沒有勝了我。……耶和華是公義的,祂砍斷了惡人的繩索。」在《哥林多後書》4章7-9節,使徒保羅因着信靠主耶穌基督,人生亦有這樣的體會:「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裏,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裏作難,卻不致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致死亡。」


筆者在2021年8月初,因在家門前失足導致右膝四頭肌腱斷裂、嚴重受傷,迄今三年未癒,康復過程緩慢,患處一直繃緊、不時剌痛,行動乏力。雖然情況似乎毫無進展,卻因着學習對主耶穌的「信心」,在人生風浪尚未平息之中,內心稍嘗像耶穌當日在船尾上枕着枕頭睡覺的「平靜安穩」,更進一步領會從上而來、出人意外的恩典和能力,個人生命因此一再經歷成長。今年年初、偶有感觸,在個人記事簿上草寫數言自勵,謹此分享共勉:


倒而不塌Fallen but not collapsed

痛而不苦Painful but not bitterly

匱而不乏Insufficient but not deficient

衰而不敗Weak but not defeated

殘而不廢Disabled but not useless


關於楊學義牧師

楊學義牧師在70年代初由香港移居溫哥華,1988年蒙召被差往澳門宣教,曾在港澳地區植堂牧會7年。1998年在維真學院神學畢業後被差派往北三角洲區開荒植堂,在陽明山華人神召會牧會8年,期間由加拿大神召總會(PAOC)按立牧職。往後15年,先在列治文華人播道會擔任領導牧師11年,後在基督教頌恩堂牧會4年。現任K-PACT Canada Mission Association加拿大福音差會(印尼跨文化宣教)總幹事,讓更多印尼人得聞福音。

分享內容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