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地獄」是道教傳統喪禮的儀式,由俗稱為「喃嘸師傅」的道士手持長劍,逐一擊碎預先在地上擺放的九塊瓦片,寓意打破「九方地獄」之門,然後道士手抱先人牌位,躍過火盆,象徵帶領先人亡魂離開地獄,讓其脫離苦海,早登極樂。「破地獄」的儀式流行於廣東一帶,經常會在香港的喪禮出現。電影《破.地獄》卻並非試圖解構這個道教儀式,導演陳茂賢很聰明地用一個獨特的宗教儀式,以及相關的生死命題作為框架,講人際關係、家庭矛盾。執筆之日,《破》片已經成為香港電影史上最賣座的華語電影。
TEXT / 蘇智瀚 PHOTO / 英皇電影
有條不紊表達豐富信息
第一次親眼目睹「破地獄」的儀式,是二十多年前在岳父的喪禮上。筆者在大學時代副修東方宗教,對民間信仰的基礎觀念、禮儀象徵略有了解,但在現場親眼看着道士擊碎瓦片、口噴生油讓火舌飆升,然後一躍跳過火盆,還是有點震撼。
筆者當時心裏想起使徒保羅豪氣地問:「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哪裏?死啊,你的毒鈎在哪裏?」然後昂然的宣告:「感謝神,使我們藉着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勝。」(《哥林多前書》15章55、57節)。道士們這樣大費周章地「破地獄」,其實真正能夠勝過死亡權勢的,只有耶穌基督。
《破》片並沒有從宗教角度探討或者論述「破地獄」這儀式的有效性,而是透過五個喪禮,看喪禮儀式對亡者遺屬的意義,再進一步通過三段關係,講到傳統華人家庭的親子關係和父權社會帶來的創傷。《破》片信息量極大,陳導卻能夠有條不紊地將想要表達的信息或明或暗地一一帶出。作為觀眾,筆者在離開戲院時,非但沒有感覺凌亂,反而有種衝動,希望把電影重看一次,再次在故事片段中遊走。
黃子華演出角色層次感
電影的前期宣傳集中在黃子華、許冠文兩位演員身上。跨世代的兩位一代笑匠聚首,卻非演出喜劇,這個安排已經非常有話題性。年屆82歲的許冠文顯然寶刀未老,將文哥這個喃嘸師傅、充滿父權意識的形象演得活靈活現。固執處令人生厭,但可愛的時候又能夠讓觀眾會心微笑。
黃子華飾演的魏道生,角色定位是個中年落魄的商人,原本經營的婚禮策劃生意因為疫情倒閉,還欠下一屁股的債,通過女朋友美玉(周家怡飾演)的親戚明叔(秦沛飾演)介紹,接手長生店的股份,成為文哥的合夥人。黃演繹道生那份「人窮志短」、「跪地餵豬乸」的委曲求全,感覺有點太過手到拿來,擺脫不了「黃子華」的既有形象及節奏。反而是幾場處理遺體、與遺屬交流的戲份,黃在眉宇之間多了一份層次感,讓觀眾相信道生這個角色確實在成長。其中又以道生與甄太(韋羅莎飾演)的交流最為突出。
演技出色強化故事
陳導在設計文哥女兒郭文玥這個角色上相當大膽,甚至可以形容為有點貪心。文玥的主線戲份是在兩段關係中的困境:與文哥的父女關係、與哥哥志斌(朱柏康飾演)的兄妹關係。但在文玥的身邊,又鋪排了情夫醫生和扮演母親角色的蓮姐(金燕玲飾演),而道生後來亦成了文玥的傾訴對象。衛詩雅將每段關係的演繹拿捏得準確無誤,沒有任何分割痕跡,與角色的背景、性格設計一氣呵成。衛已經拿下了2024年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獎項,估計在今年的各大影展,將會再傳捷報。
近年的香港電影,都起用了大量出色、具備實力的演員擔綱配角,撐起了故事框架,令電影更具說服力。《破》片的配角名單包羅了多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提名與得獎演員,而每一位都演得用心出彩。
旁人以為志斌是「被寵愛的都有恃無恐」,朱柏康卻將這個長子面對父親、妹妹、老婆的那份無奈、身不由己演繹得充滿立體感。金燕玲的戲份不多,卻為文玥填補了那個早逝母親的形象,成為文玥的避難所。
最搶鏡的卻肯定是韋羅莎飾演的甄太和梁雍婷的蘇蘇。舞台劇出身、又是戲劇導師的韋,舉手投足都是戲;甄太說的話不多,但每句話都帶着沉鬱的力量,把一個想盡辦法要將早逝兒子留住的母親演得讓人心痛。梁雍婷則是用情緒帶動戲份的氣氛與節奏,默默坐在一旁看着道生為她的同性密友整理遺體、化妝,雖無太多的表情,甚至眼神也沒有過多的變化靈動,觀眾也能夠感應到梁的情緒。梁確實是現今香港新生代女演員中不可多得的一位。
耶穌看重活着的人
「破地獄」背後的意念是「超渡」亡者,所謂「超渡」,在民間信仰裏是讓先人的亡靈脫離地獄的苦海。道生對文哥說,他學懂了「喃嘸師傅是超渡先人,行街(銷售員)是在超渡生人(遺屬)」。電影的末段,在文哥的喪禮上,道生又問一眾喃嘸師傅:其實有多少人能夠確定他們「超渡」的先人,真的已經逃出地獄?
《破》片其實提出了一個很有趣又值得深思的概念:「破地獄」最大的實質意義,是讓遺屬心安,不再擔憂親愛的家人會因為長留陰間而受苦。死者已矣,活着的人的心靈,其實更需要被關注。一生為人「超渡亡魂」的文哥,死前最大的心願要讓志斌、文玥兩人對過去傷痛的親子關係、兄妹關係釋懷。
耶穌基督在《聖經》裏有三次行神蹟叫死去的人復活,其中有兩次,《聖經》作者都告訴我們,耶穌最看重的是活着的人。耶穌看到拿因城的寡婦,「就憐憫她」叫她死去的兒子復活(《路加福音》7章13節)。
《約翰福音》記載耶穌叫拉撒路復活的故事更加繪聲繪影:「耶穌看見她(馬利亞)哭,並看見與她同來的猶太人也哭,就心裏悲歎,又甚憂愁」(《約翰福音》11章33節)。拉撒路與兩位姐姐馬大、馬利亞都是耶穌基督的跟隨者,兩姐妹都深信「在末日復活的時候,他(拉撒路)必復活」(11章24節)。從信仰角度,死去的拉撒路是「息了地上的勞苦」,沒有必要將他再帶回人世間。耶穌是憐憫拉撒路的姐姐與家人,也希望他們看到上帝的大能與榮耀,才叫拉撒路復活過來。
用憐憫彰顯愛
道生在文哥的喪禮上,宣佈要讓志斌、文玥兄妹倆一起為文哥「破地獄」,引起了一眾前來送別文哥的同行道士不滿。道教傳統認為女性有月經,屬於不潔,不能執行「破地獄」儀式。道生認為這是對文哥最尊重的安排,請不認同的道士和同行自行離開,參加喪禮的人隨即一窩蜂地散去。筆者看這一幕,心裏忽然想起《約翰福音》裏文士和法利賽人帶行淫時候被抓的婦人,去問耶穌是不是應該按猶太人律法傳統,用石頭將婦人砸死; 耶穌對在場的猶太人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猶太人就「從老到少一個一個地都出去了」(8章1-11節)。
兩個故事的背景其實並不類近,但影像、意識上卻讓筆者感到很大的共鳴。道士們捍衛的是一個他們無法證實的傳統,卻深信自己手執長劍,主宰着亡魂是否能夠脫離地獄的「命運」;道生看重的卻是志斌、文玥需要從傷痛中被治癒。文士與法利賽人表面上是捍衛耶和華的律法、秉行公義,實質上卻是因「大權在握」,反成為人與上帝的愛和憐憫之間的阻隔;但耶穌基督看重的,是被抓的女人的生命價值,她需要被赦免、被憐憫,需要得着上帝的愛。
在我們今天的教會生活裏,「憐憫」、「生命」佔有一個怎樣的位置呢?
關於蘇智瀚
作者為加拿大影音使團義務傳道人、列治文華人宣道會Tsawwassen中文事工傳道人。原文載於作者Facebook個人專頁「John大叔生活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