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ed6b39_b1b252fe773f42f7b6cab07ef7cfd291~mv2.jpg/v1/fill/w_980,h_462,al_c,q_85,usm_0.66_1.00_0.01,enc_auto/ed6b39_b1b252fe773f42f7b6cab07ef7cfd291~mv2.jpg)
TEXT / 何志滌 羅乃萱
男心:年齡只是一個數字
記得我55歲那年,有天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新聞的標題:「五十五歲老翁不小心過馬路、被車撞倒」。心中很不高興,55歲怎麼可能是「老翁」!
過了幾年,似乎對長者比較尊重,對「老翁」的稱號從「長者」漸漸演變為「金齡」、「銀髮」和「熟年」,這些稱號都讓我感到很舒服。不過,最近台灣發現超過45歲的人佔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一,65歲也有百分之二十。這已經讓整個台灣的勞動力敲起警鐘,也開始思想整個職場的人手已經不能只靠年輕人,就把45歲打後的人稱為「壯世代」(Strong Generation),而這「壯世代」必需與年輕的一代共融。
「壯世代」對我來說是非常有鼓勵。我非常贊成這觀念,有三個原因:
一)經濟:這一代的人可以說在經濟上比較充裕,已經不會有「養兒防老」的觀念,甚至會支持兒女的經濟。原因是壯世代基本是接近「嬰兒潮」出生的年代,充滿工作機會。
二)經驗:經驗的累績一定少不了時間,經驗與時間基本是成正比。所以,年齡越大,經驗也應該越多,特別是人際關係和處世之道。很多電視劇都會提到年輕一代掌權後,往往會向老一代的員工開刀,以為已經過時。不過,可能方法會過時,只是經驗只會累積而不會過時。怎樣使「壯世代」在公司或教會參與是非常的重要。
三)時間:「壯世代」中特別超過65歲的一群,一定能付出更多時間做自己有興趣的事,若能使「壯世代」看到一些有意義的事,或給予他們清晰的異象,一定能喚醒他們,不只是遊山玩水,而能多參與義工。過去幾年教會可以說是流失了40歲的一群,若能看重「壯世代」,教會不會有人手不足。
看到全世界似乎都非常看重年輕人,這絕對是正確的,只是也不能忽略「壯世代」。不過,對我來說「壯世代」也不要自我忽略,以為自己年紀大,我始終相信年齡只是一個數字,這個數字越大,更要看重自己,不要因年紀大而失去動力。對我來說,過去一年我除了事奉外,也會抽時間做運動、放假、過平衡的生活。很多人會認為我很忙,這是事實。只是我認為忙得開心、又何樂而不為呢?
女意:「唔認老」的佳音:壯世代
還記得很久之前,外子回家把報紙丟在地上,帶點不忿地說:「那些記者真沒水準,為甚麼55歲就稱呼人家是『老翁』?」原來,五十多歲的他對這個「稱呼」深深不忿。
「唔認老」也曾是我對年齡的一種心態。所以那些年,臨近更年期的我,還替自己改了一個筆名叫「吳瑩路」,其實讀音就是「唔認老」。
只是,不認不認還需認。隨着眼睛開始老花,三高開始有兩個來襲,走路會容易跌倒,還有更年期的種種身體不適,會覺得自己「真的老了」。記得當年一位退休校長跟我說,人老最重要有「老」:老伴、老本、老友。
那些年,早就在心態上作好「老化」的準備。外子也特別把家中的浴室重新裝修,配上防滑地磚與扶手。我們都準備面對衰老,也盼望優雅地老去。
有人說:過了六十,就是在「等」:等老,等病,等死。而可以住的四個地方是:「自己家、養生村、長照機構,還有醫院。」
這是過去的,也是很悲觀消極的想法。
但看看身邊同年紀的人,卻不是這樣生活的:有些重拾乒乓的愛好,有些跑去學草地滾球,有些投身義工探訪癌症病人,有些開始學繪畫,有些開始長跑……林林總總,都是充滿衝勁活力。
終於,這年頭讀到兩個名詞,都是用來形容六十後的世代,也就是嬰兒潮出生的一群(五十、六十年代出生的)。
一個名詞是「活躍老化」(Active Ageing),主張以健康、參與及安全等三大面向作為因應人口老化的策略,強調積極推動以下三方面的政策:
一)形成維護高齡者身心健康的環境。
二)建立高齡者社會參與的管道。
三)確保高齡者之社會、經濟及生命的安全。
另一個名詞更積極,比甚麼「銀髮」、「樂齡」更貼切描述咱們這個世代,就是由壯世代教科文協會理事長吳春城提出的「壯世代」(Strong Generation),是指戰後嬰兒潮世代,從農業社會經歷到AI社會,年齡大約60歲以上的族群。
「壯就是寬度,壯闊的人生,壯闊的視野,壯闊的心胸,壯麗的生命。壯世代與年齡跟健康無關,而跟心理素質有關,只要你心理強壯,你就是壯世代。」
完全同意。到了這個年紀,真有種「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輕省,也有種接納人生無常的寬容,還有就是因為認識與經歷上主而來的剛強。
關於何志滌牧師
畢業於加拿大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後在安省神學研究院(Ontario Theological Seminary)獲道學碩士學位。他與妻子羅乃萱蒙召往台灣宣教,四年後回港服侍教會,曾任播道神學院和中華神學院特約講師。現任中國基督教播道會同福堂創堂牧師。
關於羅乃萱
作家、婦女及家庭工作者。自小夢想當作家,最後夢境成真,卻在人生中途再起飛,進入服侍婦女及家庭的遼闊天地,看見上主有愛,人間有情,家庭復合,正享受這個生命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