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照顧者的安慰 Nicky Lam

Writer's picture: 陳倩茹陳倩茹


人口老化的情況在發展成熟的地區十分普遍,隨着年齡增長伴隨而來的身體機能退化以致疾病也是無可避免。大家時常會將照顧焦點全盤關注在長者或病患者身上,但卻往往忽略了照顧者的身心靈需要,有些照顧者因壓力爆煲而發生的悲劇也偶有發生。


有見及此,一些社福機構開辦了專為照顧者而設的服務,令照顧者也成為被關顧的一群,讓他們在照顧家人的路途上,不再感到孤單和寂寞。Nicky Lam服務照顧者的經驗,亦令他對年長家人有另一種體會。


TEXT / 陳倩茹 PHOTO / 受訪者提供



了解長者 預備未來

Nicky是一位資深社工,現職於加拿大一所非牟利長者護理機構,主要從事服務長者或病患者家屬或照顧者的護老教育及支援服務。他在香港初出茅廬時,主要服務青少年罪犯,期間經常與他們的家人接觸,家人曾經說過的一些感受更深深印在他的腦海中:「我們作為家屬是很被動的,根本沒有選擇,其他人又怎樣能夠理解和明白我們的感受與無助呢?」


及後Nicky有機會接觸長者服務,令他對長者印象有新一番體會。「從前總會覺得長者服務有點悶,節奏很慢,覺得自己未必適合服務長者。後來與長者接觸多了,便發覺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段經歷都很有趣。他們大多數經歷過戰亂及生活困迫的艱苦日子,因此練就了刻苦耐勞和堅韌的性格,喜歡自力更生,凡事都不想依賴別人照顧。」喜歡聆聽故事的Nicky更發現這些故事很有前瞻性,令他理解及明白高齡父母的需要及有助計劃自己將來成為銀髮族的生活。


Nicky後與家人一同移居加拿大,修讀心理學及開展長者服務的新工作,從中令他更了解長者的需要。「加拿大是一個海納百川的移民國家,也是一個文化大熔爐,長者普遍的心態認為這個地方並不屬於自己,仍心懷家鄉,但他們的子孫卻多半在加拿大土生土長,無論生活習慣、語言或價值觀都有分歧,所以容易造成文化衝擊。究竟如何真正融入這裏的生活及與下一代溝通,往往成為長者及家人關心的事情。」


創意無限 拓展乒乓治療

與親切健談的Nicky會面時,總令人感覺如沐春風。他說其中一項神的恩賜便是創意無限,感恩可以將自己的創意融入工作中,同時亦可事奉服務的社群。他表示現時長者服務的概念開始有轉變,多着重預防、發掘與強化長者仍有的能力,例如可處理的事情及照顧自己的能力,同時對照顧者的支持亦十分重要。他所屬的非牟利長者護理機構為照顧者提供輔導服務,並舉辦支援小組讓照顧者分享經驗。


Nicky其中一些服務對象是照顧失智症患者的家屬,他明白到家屬在照顧失智症家人時面對着沉重壓力,家屬既擔心患者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但又未能有效了解患者的需要,雙方未能有效溝通,以致引起誤會甚至影響大家的關係。


與長者相處的過程中Nicky發現有不少長者年青時都有接觸過乒乓球活動,於是他便興起一個念頭,與機構醫療中心的老人科專科醫生,嘗試舉辦以乒乓為本的治療活動,並鼓勵家屬和照顧者一齊參與,還建議家人用相片及錄影片段記錄下來,以便一起重溫這些美好的片段及見證長者的能力所在。


活動剛推出時曾經有人質疑長者是否能夠應付得來,經多方鼓勵下無論是長者和家屬,都度過了一段難忘又美好的時光。參加乒乓球活動的家屬表示:「參加活動前我們都未能想像家人能夠打乒乓球,這項運動不單止提升了手、腦、眼協調與認知能力,同時也提升了全家人的凝聚力,連孫仔孫女都樂意一齊參與,令一家人增多了快樂美好的回憶。」



曾經迷失 原來神已預備

Nicky自小在基督教學校讀書,自言因為個性反叛,當時沒有信主,反而尋求其他宗教慰藉心靈,但尋找過程中感覺迷失了方向。他接觸過不同宗教後,更確立自己對基督教信仰的追求,這段看似迷失的經歷令Nicky感受甚深。「回想起原來神早已為我預備,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長者,大多數都篤信基督教以外的其他信仰,我因年少時鑽研過不同信仰,令我更容易理解長者的想法及幫助他們。」


在工作的過程中偶有疲憊軟弱的時候,Nicky便會想起《路加福音》6章38節這段經文來勉勵自己:


「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並且用十足的升斗,連搖帶按,上尖下流地倒在你們懷裏;因為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


他深信施比受更為有福,靠主恩典,效法主耶穌的一生,活出主的生命,盡力實踐這個使人蒙福的《聖經》教訓,讓自己人生也更加蒙福,成為更有意義的人生!


 

甚麼是失智症 ?

失智症(dementia,中國大陸作痴呆,香港作認知障礙症,澳門作腦退化症),DSM-5描述為一種嚴重程度不同且有多種致病亞型的主要神經認知障礙,國際疾病分類(ICD-11)也將失智症歸類為具有多種形式或亞類的神經認知障礙,屬於腦部疾病的一種。此症導致思考能力和記憶力長期而逐漸地退化,並使個人日常生活活動受到影響。其他常見症狀包含情緒問題、語言問題、還有行動能力降低,但個人意識卻不會受到影響。


長者/失智症患者溝通錦囊

•不要經常以提問方式,如:「點解?」、「為甚麼?」等與長者傾談,因為這些問題太抽象,他們未必能夠理解。建議利用相片或片段喚醒長者的記憶,讓他們減輕負擔,可以更輕鬆地表達個人需要及情感。


•長者與人溝通時未必能有效組織好內容,可能令其他人聽得一頭霧水,所以要多留意長者說話時的面部表情及說話停頓位置,以便適時回應及提升雙方的溝通。


•營造合適和輕鬆的環境,令長者與家人或照顧者可以放鬆心情,促進溝通。

分享內容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