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皓恩

宣教士翻譯《聖經》的汗與淚 廖金源牧師



「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摩太後書》3章16-17節)

數百年來,無數宣教士將福音帶來東方,更不計代價翻譯《聖經》,助人扎根於上帝話語之中。

為何《聖經》翻譯史如此重要?對今日的信徒有何意義?本刊今期請來環球聖經公會香港總幹事廖金源牧師解構昔日翻譯中文《聖經》的故事,

原來我們手上的中文《聖經》,承載着比海更深的恩典。


TEXT / 皓恩 PHOTO / Tidus・互聯網



沒有《聖經》就沒有福音

廖牧師認為,要將福音完整表達出來,《聖經》實在不可或缺,若沒有《聖經》解釋福音的要義,傳福音的難度便大大增加。「從唐朝開始,景教已經來到中國,當時宣教士要花至少半年時間越洋渡海過來,為的是傳福音給我們。直到1807年,馬禮遜(Robert Morrison)來到中國,福音才正式開始傳播,倫敦差會交給他的第一個任務,就是翻譯《聖經》。」


為了翻譯《聖經》,馬禮遜用了兩年時間學習中文,他剛到中國時十分艱苦,沒地方住,曾經到廣州躲藏,澳門也不收留他,當時在中國印刷《聖經》更會被斬首。後來他加入東印度公司,遇上米憐(William Milne)這位得力助手,才得以在馬六甲印刷,成為福音的基地。「1823年,馬禮遜將新舊約《聖經》合併出版,定名為《神天聖書》,同年更按立了第一位華人牧師梁發。」廖牧師說。


除了馬禮遜,當時還有被譽為近代宣教士之父的威廉・克理(William Carey),前往印度宣教長達41年,期間將《聖經》譯成印度的其中四十多種語言,甚至馬殊曼(Joshua Marshman)到了印度以後,受威廉・克理的影響,開始着手翻譯中文《聖經》,希望更多人認識福音。


以優雅筆觸將《聖經》帶進上流社會

廖牧師指,宣教士翻譯《聖經》不單要學習艱深的中文,還要具備前瞻性。「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同樣是重要的來華宣教士之一,他很有眼光,認為《聖經》不能只留給普羅百姓,還要普及在上流社會,於是找來士大夫王韜成為翻譯助手,以優雅的文言文書寫《聖經》。」廖牧師表示,王韜是舉人,寫得一手好文采,在他的幫助下,《委辦譯本》順利完成,符合文人閱讀口味,當中較著名的句子如「非以役人,乃役於人」,便是現今和合本「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的意思(參《馬可福音》10章45節)。


因其用字古雅,《委辦譯本》後來成為文理譯本的重要參考之一。1894年,一群基督徒婦女為慶賀慈禧太后60大壽而送出的「君王版《聖經》」,據聞便是按《委辦譯本》印製的特別版。





「二指聖經」背後的汗水

繼《神天聖書》和《委辦譯本》後,下一個重要的譯本便是北京官話譯本,這便不得不提廖牧師最敬佩的宣教士施約瑟(Samuel Isaac Joseph Schereschewsky)。


施約瑟是1859年美國聖公會的宣教士,從他13歲被選中接受嚴格的拉比訓練來看,施約瑟在各方面都十分優秀,非常有學問。「他是當時唯一的猶太人宣教士,在求學期間改信基督教。他認為宣教士來到中國要學三種中文:當地方言、官話、文言文,這有助在各省溝通、與高層人士交流,更可讀古書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


施約瑟的中文水平極高,在1864年,他與另外幾位宣教士組成北京翻譯委員會,將《聖經》翻譯為北京官話新舊約《聖經》。「北京官話譯本是一個重要的過渡,促成了後來和合本的誕生。」廖牧師強調。


後來施約瑟有感動在中國創辦學院,希望讓中國人接受高等教育,他與妻子回到美國,為籌建學院募款,幾年後在上海創辦聖約翰大學,著名文學家林語堂也在此畢業。「可惜不久後,施約瑟中風,經過休養後,最終只剩下兩隻手指有活動能力,但他仍盡最大努力優化《聖經》,用兩隻指頭敲打打字機,終於完成淺文理版的中文《聖經》,又稱『二指《聖經》』,留下極大貢獻。」


和合本《聖經》誕生的最好時機

1890年,宣教士大會計劃出版一本《聖經》,希望所有華人基督徒都容易明白理解,而在過程中,我們看見上帝奇妙的引導。


「和合本《聖經》在1919年4月出版,出版沒多久便發生五四運動,提倡『我手寫我口』,使用白話文書寫,正好上帝透過宣教士為中國人預備了一本白話文書籍——和合本《聖經》,時機可謂恰到好處。白話文是最容易明白和讀懂,這是100年來宣教士努力凝聚的結果,上帝的安排真的很精彩。」


1920年開始,宣教士屢受迫害,直至1949年中國未停過戰亂,許多宣教士被迫離開,但和合本《聖經》仍然存留,成為了上帝在當代工作的印記,讓成千上萬的中國人以熟悉的語言明白福音。「我很感恩,上帝差派一群宣教士來到中國翻譯《聖經》,也安排許多中國學者協助修訂用字,以致我們在很早的年代已經得聞福音。」廖牧師感恩地說。


福音的核心精神是敬虔

我們手上的《聖經》背後承載着許多外籍宣教士對華人得救的期待和犧牲,今天能夠擁有《聖經》是一種福氣。


廖牧師引用保羅在晚年一段很重要的說話鼓勵我們:「敬虔的奧祕是極大的,這奧祕就是:『祂以肉身彰顯,藉着聖靈得顯為義,向眾天使顯現,得傳於列國,為世人信奉,被接到榮耀裏。』」(環球聖經譯本《提摩太前書》3章16節)


何謂敬虔?按福音的教導生活就是敬虔的奧秘。「敬虔是指以上帝為我們生命的中心,時刻尋求主的引導,當福音在我們裏面時,我們就要活出福音的真諦。」廖牧師指,保羅在《提摩太前後書》多次提到敬虔,說明我們有責任清楚掌握福音的要義,像宣教士一樣將福音活現出來。


「世上有哪本書可以告訴你世界的開始與終結?《聖經》正是這本書,當中記載了實實在在的歷史,有根有據,與你我關係密切。」廖牧師總結,唯獨《聖經》使我們得着智慧,能夠明白耶穌基督的救恩,並教導我們過以上帝為中心的敬虔生活。


當昔日宣教士甘願冒險來華傳福音,排除萬難翻譯《聖經》,使福音進入中國,今天我們是否願意承接宣教士傳福音的棒,在世界努力搶救靈魂呢?

分享內容